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03946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六国论》 导学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 国 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课前预习1、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

2、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 本文的论证特色(a) 用语准确,分寸感强。如“向时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提出

3、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的准确性。(b)纵横恣肆,雄辩滔滔。文笔颇具战国纵横家的风格,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c) 虽是论文,但语言也多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如以“一夕安寝” 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给人以动感,加强了不安的效果。本文涉及的修辞主要为比喻。其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形象的揭示了子孙对先辈们辛勤开垦的土地不爱惜,一次又一次的割让给秦国。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比喻,非常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的说明了赂秦必招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

4、的证明了文章的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d)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用“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语,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3、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列作业 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

5、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词类活用 (1)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

6、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 以礼相待)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连词作动词 ,击退) 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阅读课文,填空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第三

8、段再从 “五国迁灭”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第四、五段借古讽今,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课堂练习 1. 翻译下列句子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结交嬴政(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

9、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e.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

10、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f.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11、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联网 B. C. D. 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2、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 B. C. D. 提示: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

13、意思。答案:D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B. C. D. 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A. B. C. D.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