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03944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比较此文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2学习描写山川景物形象的散文的一般欣赏方法。3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教学重点1. 鉴赏作品描绘的鲜明独特的形象2. 学习作者抓住景点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形象,探究意旨教学时数1课时(视本校学生实际,预习部分,可安排在课前,也可单独安排一课进行学习笔记的书写和交流)教学过程第一步,学生借助赏析示例和教师布置预习题,粗读过小孤山大孤山2遍,完成自学笔记,准备需要提出的问题。预习题:1.借助“赏析示例”阅读课文2.请分时间段(八月一日和二日),在文中标注出作者游览的地方。(八月一

2、日:从烽火矶到沙夹,途径烽火矶又有一石小孤山彭浪矶沙夹小孤山沙夹八月二日:从彭蠡口到湓浦口,途径彭蠡口大孤山江州湓浦口)3.思考:课文的题目是编者所加,两篇日记,为何编者能将它们和在一起,浑然一体,并无拼接感?自学笔记示例:1.需要特别注意的字音:过烽火矶(j) 又秋深潦缩(lo) 碧峰巉(chn)然孤起,上干云霄(gn)若稍饰以楼观(gun)亭榭 传(chun)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有俊鹘(h)抟(tun)水禽,掠(le)江东南去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ji)苇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dng)之 舟人指点岸如赪(chng)2.应该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1)词语释义:嵌(山石如张口的样子)岩窦(孔、

3、洞)穴 凡(所有)江中独山 信(诚然)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之尤物(特异之物)也 额(匾额上)曰“惠济”,神(庙里供奉的神)曰“安济夫人” 实不然(这样)也 俄(不久)复(又)开霁(天晴),遂行泛(泛舟)彭蠡口 大孤状(形状,样子)类(像)西梁 大孤则四际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皆大江 州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德化县南唐为奉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管辖),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红色)而壁(像墙壁一样)立 (2)虚词:若稍饰以(用)楼观亭榭有碑载其(这,指“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一事)事虽(即使)无风,亦浪涌复以(介词,用)小艇游庙中乃(才)知太白“开

4、帆入天镜”之句为妙。过夕乃(才)可饮实以(用)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句末语气词)杰然(的样子)特起实(实际,事实)不然(这样的)也(3)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gun)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4)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5)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6)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4.需要记诵的句子或者语段5.学习一得6.需要提出的问题第二步一、由入蜀记的介绍导入1.利用课文中的注释注释:选自陆游集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

5、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结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安彭泽矶相对,俗讹作小姑山。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2.补充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对入蜀记的评价:“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皆足备舆图之考证其他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参政地理者,尤不可殚数。”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

6、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7、。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

8、流行七百里云。三、再读文本鉴赏形象问题:文中哪一处景点的景物形象我们读来感觉最生动而饱满?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一形象的?1.尝试用短语概括“小孤山”景物形象特征。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景物形象的?A.从移步换景的角度鉴赏(从“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相望”“自数十里外望之”“庙在山之西麓”“舟过矶”“复以小艇游庙中”, 突出不同角度的不同特点)。B.从笔调灵动变化的角度鉴赏(以其他名山来对比直接描写碧峰干云、姿态万千等特征随笔写出郡县沿革情况信手拈来前人诗句、传闻逸事烘托登临之胜景)。3.诵读“小孤山”一段和苏轼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比较两者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刺,直刺。)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四、探究意旨探究之一:作者随笔写出郡县沿革情况,有无深意?四处:1.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2.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3.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4.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探究之二:作者援引的诗句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