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3939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重点1.重点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1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一使族为焉答案动词,统一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副词,一旦形容词,专一名词,一体动词,让连词,假使名词,使者动词,派遣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动词,喜欢动词,灭族,杀尽名词,类名词,家族动词,成为动词,做,当表判断,是介词,因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于何,在哪里(2)古今异义直走咸阳古义:_今义:_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_今义:_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_今义:_燕

2、、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_今义:_可怜焦土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趋向。今义:多指行走。古义:所,座。今义:多指下降,衰败。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古义:可惜。今义:怜悯。2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_(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_(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_(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_(6)奈何取之尽锱铢: _(7)齐、楚之精英: _(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答案(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名词作状语,乘辇车。(3

3、)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4)名词用作动词,“一炬”,放火;“焦土”,化为焦土。(5)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6)形容词用作动词,取尽。(7)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8)意动用法,以为鉴。(9)名词作动词,“把宝鼎当作”、“把宝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3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_(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_(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_(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_(6)谁得而族灭也: _(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_(8)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_(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_(10)秦人不

4、暇自哀: _(11)戍卒叫,函谷举: _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判断句,“为”表判断(4)疑问句,疑问代词“何”表疑问;省略句,省略介词“于”(5)疑问句,疑问代词“奈何”表疑问(6)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省略宾语“秦国”(7)省略句,省略谓语“有”(8)省略句,省略主语(9)倒装句,“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0)倒装句,“哀自”,宾语前置(11)意念被动句,“举”有被攻占之意4语句翻译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译文:_(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_(3)长桥卧波

5、,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译文:_(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_(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_答案(1)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被砍光了,阿房宫出现了。(2)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各依地势,攒聚对峙。(3)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会有龙飞起?(两层)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怎会有彩虹出现?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是西还是东。(4)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丢弃满地,秦人对待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6、。(5)失去民心的秦始皇的心,一天天更加骄奢顽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1赋的文体特征决定它谋篇布局一般是通过体物写志,这篇文章是不是这样呢?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答:_答案是。体物:第1、2段,铺叙渲染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志:第3、4段,议论秦朝因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在篇末点题、警戒。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答:_答案从三个方面:建筑之奇,宫女之众,珍宝之多。 对于建筑,文中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对于宫女,先写她们的由来,再用四组排

7、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从而体现她们的美貌,再接着写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可以说是层层渲染。这正体现了“赋”的特点。对于珍宝,先交代珍宝的由来,它们是六国君王世世代代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珠宝倚叠如山,而秦人对它们不珍惜,视若瓦砾。足见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1本文既是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答:_答案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为何会灭亡?赋中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其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8、,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2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答:_答案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文章结构严谨,环环相扣。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