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03932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及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济宁两市对外贸易浅析及思考徐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处6月初,省委李源潮书记在徐州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加快徐州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解放思想要解决坐标系的问题,坐标系有问题,发展就会受影响。徐州不能把自己摆在苏北坐标系上,要在淮海经济区确立更高的坐标。市委决定在全市深入开展“学先进、超济宁、争一流”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徐州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徐州和济宁同属淮海经济区,是区域内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却有所差异,分析两地优劣势,认识这些差异对于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鼓足干劲,迎头赶上,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 两地均为省内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地区

2、。(一)徐州、济宁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邹城“四孟”(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大彭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这里是上古养生学家彭祖的封地,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中国两汉文化的“三绝”。徐州济宁地理位置相近,同属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处于欠发达地区。两市分别是省内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徐州在电力、冶金、工程机械、化工和建材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济宁

3、则在农产品、纺织和工矿产品优势较为明显。(二)未来发展及定位。作为鲁西南重镇,济宁被山东省确定为“一群三圈”之一,即半岛都市群、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宁都市圈总体框架。济宁都市圈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三个城市,山东省政府确立了济宁市作为鲁西南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核心地位,对济宁都市区未来的发展和对山东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寄予厚望。从气势磅礴的中国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自徐州向东,200多公里的铁路,像一条银线穿珍珠,连接起徐州、铜山、邳州、新沂、东海、连云港两市四县(市)。这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区域,就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在“九五”末期,徐州已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三大都

4、市圈之一。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在苏北地区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海港,形成一个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带,发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新兴都市圈和城市群,是苏北崛起的突破口。二、 两地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一)经济总量你追我赶。徐州与济宁是淮海经济区内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整体经济相差无已,从生产总值来看,1990年济宁是104.1亿元,徐州是112.8亿元,徐州比济宁多8.7亿元;到2004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1102.2亿元,徐州为1095.8亿元,济宁首次反超6.4亿元。投资额徐州较大,200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7亿元,列

5、前位;济宁263.7亿元,列后位,徐州比济宁多出55亿元。2004年徐州财政收入110.2亿元,41.3增长%,济宁为104.7亿元,两市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方面齐头并进,你追我赶,在淮海经济区内互为合作伙伴,又呈竞争之态。(二)对外贸易差距明显。从两市进出口贸易在省内的情况看,2004年徐州进出口总额位于全省13个城市的第11位,增幅第12位;其中出口总额位于全省第11位,增幅第1位。同期济宁进出口总额位于全省17个城市的第11位,增幅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位于第10位,增幅第5位。可以看出,徐州的对外贸易在省内位于较为落后位置,济宁则位于省内的中等水平。从淮海经济区地域的角度看,两市对外贸易

6、整体水平皆为苏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的第三位。从两市单独比较分析,虽然近年来徐州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济宁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下表是2003年和2004年两市进出口情况: 2003年徐州、济宁市进出口情况对比表 单位:万美元单位进出口增幅%出口增幅%进口增幅%济宁10100058.75300049.54700070.6徐州7448464.22965724.744826107.7 2004年徐州、济宁市进出口情况对比表单位:万美元单位进出口增幅%出口增幅%进口增幅%济宁14444243.68247554.86196731徐州9094622.15484984.936097-19.5从上表可以看出,

7、徐州进出口总额和济宁相比,2003年相差2.65亿美元,2004年相差5.35亿美元; 2003年徐州进出口增幅高于济宁5.5个百分点,2004年低于济宁21.5个百分点,因而差距进一步拉大。出口方面,2004年徐州出口增幅连创新高,发展速度大大高于济宁,但由于徐州原出口基数小,出口总量与济宁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进口方面,2003年两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到2004年差距逐渐拉大为2.59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依存度方面,徐州为7%,济宁为11%,徐州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低于济宁4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两市经济的外向度还不高,都仍处于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三)主要出口产品构成比较。两地的出

8、口大类基本相同,但又各有优势。从总体看,两地均以资源和能源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较低。具体分析,徐州和济宁出口商品各有特色。徐州出口大类相对比较集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主要为建材、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农产品及加工品,四类产品出口约占全市出口的80%。济宁出口门类较多,产业布局较为均衡,有纺织、轻工、食品、农副产品、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生物科技及医药等。两市主要出口商品如下图: 从上图分析,在机电产品中,工程机械类、建材类徐州比济宁有比较优势。徐州在工程机械制造、研发和配套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占有重要位置。今年1-6月份工程机械类出口5551万美元,比济宁高出43.8%

9、。徐州生产的装载机、摊铺机等位于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徐州独特的意杨资源促使木制品得到了迅猛发展,是淮海经济区内最集中的板材生产地区,成为全国四大板材出口基地之一,在国际市场已颇有声誉。今年1-6月份出口7652万美元,占15.3%,排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首位。徐州与济宁同是省内著名的农业大市,但在农产品出口规模化、市场化、结构优化等方面,济宁显然略胜一筹。以大蒜为例,徐州大蒜主要产区邳州和济宁的金乡种植面均在50万亩左右,但徐州鲜蒜及加工品的出口却远不及济宁。而该市出口的大蒜不仅连续5年全国第一,而且非常注重原产地品牌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2004年出口7301万美元,是徐州的近6倍。徐州、济宁的煤

10、炭和矿产资源在全国十分著名,有“百里煤海”的美称。在充分利用资源,拉长煤矿产品产业链及深加工方面济宁起步早,起点高,占据较大优势。2004年兖矿集团出口铝及其制品已超过亿美元,今年1-6月份出口822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占16.4%。而徐矿集团和徐州大屯煤电才刚刚起步。在继承和发挥传统产业方面,济宁对原有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明显快于徐州,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纺织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济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如意集团和樱花纺织为主的纺织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出口达1.08亿美元,占21.6%,约是徐州的674倍。目前,该市由两家香港公司投资的大型纺织企业德棉纱厂和嘉达纺织正在兴建,这将会给

11、济宁的外向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后劲。除此之外,济宁在新医药和生物工程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通过引进日本和美国的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领先徐州,今年1-6月份出口1938万美元,约占该市出口的4%。而徐州在胰岛素、银杏酮、精神类医药和大蒜提取液等保健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却因思想观念、资金短缺、市场开拓、人才使用等多种原因,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应有位置。(四) 两地贸易方式趋同。由于均处于省内内陆地区,缺乏加工贸易所应具备快速高效、生产配套的生产要素,以大进大出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较少,因此,两市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占比基本相同,均为20%左右,在全国和全省都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

12、两地加工贸易业务都趋向加快,尤其是徐州表现突出,自今年以来,加工贸易的增幅连续6个月一直在100%以上。 2005年1-6月份,徐州市一般贸易出口26818.3万美元,增长49.5%,占全市出口总额78.5%;加工贸易出口7331.2万美元,增长151.4%,占出口总额的21.4%,比去年增长7.5个百分点。同期,济宁市一般贸易出口32294万美元,增长60.9%,占比79.4%;加工贸易出口8537万美元,增长46.6%,占比为21%。(五)外贸经营主体大致相当。截止今年6月底,徐州和济宁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集体民营企业的占比大体相同。以2005年1-6月份数据为例,徐州外商投资企业出

13、口1.62亿美元,同比增长8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7.7%;集体和民营企业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56.2%,占出口总量的32.9%;国有企业出口6649万美元,同比增长67.2%,占全市的19.5%。济宁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1亿美元,增长84.5%,占46.2%;集体和民营企业出口1.79万美元,占18.1。从经营主体数量来看,徐州有外贸经营资格的企业少于济宁100多家,而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徐州少于近200家。从企业的经营规模分析,徐州的小企业多,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与济宁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因而出口对少数大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六)以传统市场为主,开拓新市场任重道远。两市出口主要

14、集中在亚洲、欧盟和北美地区。徐州出口亚洲市场占出口总额的44%,而济宁则达到50%以上;徐州对欧美出口占45.4 %,济宁对该地区出口占33.1%。由于我市近年来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培育,今年对大洋洲和非洲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294.9%和180.8%,济宁同期对以上地区出口则增长了15%和59%。(七)徐州出口品牌建设略显弱势。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质量来增强竞争力的要求下,品牌建设是两市外贸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济宁已有“鲁抗牌” 抗生素和“如意”牌毛纺织被商务部列为2005年-2006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山东鲁抗集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520家优先扶持的重点国有企业之

15、一,公司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鲁抗”牌获全国著名商标,其图案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4个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马德里协定)进行了注册,去年产品出口3000万美元。如意集团的品牌效应更为突出,产品已由面料系列发展到服装系列,去年“如意”牌纺织品销售收入23亿元,出口8000万美元,占全市纺织品出口的82%。而徐州虽然有众多国内叫得响的产品,却面临有品无牌的尴尬,至今没有一项自主出口名牌,与食品、化工、木制品和机械制造大市极不相称,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也未形成拳头和品牌效应。从以上分析,徐州与济宁在外贸进出口工作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去年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主要原因:济宁通过近几年来注重抓招商引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后劲大。而徐州中小企业发展迟缓,经济对个别大企业的依赖性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强。从2004年情况可以看出,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进口增幅大幅度下滑,特别是在工程机械关键件、运输设备、化工原料、建材方面的进口持续下降,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地影响了徐州的进出口总量。二是纺织品出口的差距。近几年来,由于徐州市纺织品企业一直处于改制重组之中,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才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