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3897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9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4~5课 蜀相 书愤(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4 5课蜀相书愤 蜀相 这首诗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 这首诗 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 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 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 愈是悲愤 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 对理想愈是执着 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自主积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合作探究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文本拓展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栏目索引 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怜杜甫杜甫一生都在愁 年少

2、轻狂愁仕途 年长之后愁国家 无由出江汉 愁绪月冥冥 客愁那听此 故作傍人低 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 压迫着肢体 刺痛着心脏 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品赏作者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 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 他生在盛唐 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 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 他含泪提笔写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试想 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 感时泪 怀着 恨别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蜂起的狼烟 离散的家人 苦难的百姓 迷茫的出路 这是何等的折磨 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 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 追寻愁 实在

3、无奈 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 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 为何不抛却一切 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 以天地为家 以日月为友呢 他做不到 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 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该放弃却坚守 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 纵观几千年历史 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 不得好死 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 也是那无数没有 好死 的伟人之一 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 全身僵硬 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 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 他的死

4、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 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 伟人的陨灭竟无人知晓 而当杜甫的灵魂脱离那垂老软弱的躯壳时 也许不会感慨自身 反而会感叹民生之多艰吧 他就是这样的人 就算死也无法从愁中摆脱出来 那怀中的诗稿 如同啼血的杜鹃 诉说着绵绵无绝期的深愁 当那颗不堪重负的巨星划过天际 当那个拄着拐杖的垂暮身影消失在愁雾中 他和这个凄凉的时代告别了 他用一枝被岁月磨秃的笔 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生的实践 告诉了人们 什么才叫 忧道不忧贫 和 国家有难 匹夫有责 爱国1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呻吟语 赏读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 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2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5、谭嗣同 狱中题壁 赏读 表达自己临危不惧的豪情 用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志和勇于战斗的激情 3 苟利社稷 则不顾其身 忠经 天地神明章 赏读 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 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修身名句 返回 1 作家作品杜甫 712 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阳 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 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 后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一生写诗1500多首 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作品代表作有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

6、老别 无家别 等 自主积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知识卡片 一 陆游 1125 1210 字务观 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 高宗时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 投身军旅生活 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 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 反映人民疾苦 风格雄浑豪放 抒写日常生活 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 但和诗同样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 雄慨处似苏轼 作品 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 2 背景简介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7、十二月 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 同谷 今甘肃省成县 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到了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 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 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的春天 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 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 致君尧舜上 的政治理想 但他仕途坎坷 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 蜀相 这首诗时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 生灵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因此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 无限仰慕 倍加敬重 书愤 陆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 1127 四月 金兵把徽 钦二帝及后妃 宗室俘虏北去 北宋灭亡 五月 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 在南京应天府 今河南商丘 即位 改元建炎 这个重

8、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但可悲的是 赵构虽为皇帝 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 他惧怕与金朝打仗 所信用的汪伯彦 黄潜善等人 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 绍兴八年 1138 三月 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 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 其他大臣不得参与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 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 同金朝订立和议 向金称臣纳贡 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 能保住半壁江山 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答案 1 字音识记 柏树 阴森 黄鹂 预习作业 二 祠堂 频烦 衰鬓 b i s n l c p n b n 答案 2 辨形组词 祠 祀 襟 噤

9、 频 濒 祠堂 祭祀 衣襟 噤口 频繁 濒临 答案 3 词语解释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中原北望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空 白白的 犹 频繁 多次 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 名传后世 可以相提并论 4 名句默写 蜀相 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蜀相 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蜀相 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答案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

10、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 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书愤 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 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书愤 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答案 返回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合作探究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一 诗题为 蜀相 诗歌首联 颔联却从祠堂写起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 提示人物千古风流已去 而祠堂长存 虽今犹在 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 若不从祠堂写起 颈 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 写祠堂实为伤情 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 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 表现了诗人追

11、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答案 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 这里的 英雄 指的是谁 答案 提示深沉 叹惋 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 出师未捷身先死 才令人扼腕叹息 才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 英雄 指失败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 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 本怀着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 的政治抱负 却始终没有机会得以施展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

12、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失落了 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即便如此 他却依然忧念国事 挂怀天下 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 我们可以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 寄托了他 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 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 书愤 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试加以分析 提示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楼船 高大的战船 与 夜雪 铁马 与 秋风 意象两两相合 便有了两幅开阔 壮盛的战场画卷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

13、抗金胜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答案 四 试分析 书愤 一诗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提示这首诗虚实相生 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 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 下句以实写虚 中原北望气如山 用有形的 山 来形容无形的 气 突出 气 的坚毅 豪迈 轩昂 颈联上句 塞上长城 写理想 气势雄伟 意境高远 从大处远处落笔 是虚写 下句 镜中衰鬓 写现实 感情沉郁 格调凝重 从细处近处用墨 是实写 在虚实的映衬中 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答案 虚实相生解读 虚 和 实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

14、之一 实 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 虚 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虚 和 实 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虚 是指知觉中看不见 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指津 一般情况下 虚 包括三种类型 1 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 报国无门的悲哀 高考考点链接 2 想象和回忆 例如 虞美人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 故国 的 雕栏玉砌 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是虚象 作者将 雕栏玉砌 与 朱颜 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3 设想之境 例如柳

15、永的 雨霖铃 一词 上片除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 写出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 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 事实 实境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有时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 解答 自测自评 中的第16题 返回 文本拓展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一 阅读延伸从 书愤 看陆游终生不渝的报国情怀 书愤 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 春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正是

16、时不待我的年龄 然而因为被黜 只能闲居在家乡山阴 想那山河破碎 中原未收而 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而 书生无地效孤忠 诗人的激昂慷慨和悲愤沉郁之情突然结合在一起 喷薄而出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想当年 陆游怀着何等远大的抱负 北望中原 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 有如山涌 何等气魄 而如今再次北望 看见的却是中原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 南宋王朝不图恢复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诗中 他写道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借此表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在 金错刀行 中 他又用 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的诗句来表现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诗人的理想固然美好 然而 他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 赐进士身 受皇帝冷落 坚持抗金主张 为主和派所忌 自己身为朝官 满腔热血 却屡屡碰壁 本以为赤胆忠心 倾力报国 那 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 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 问出了多少郁愤 又问出了多少壮志难酬的感伤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 雄伟的战舰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