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软件出口企业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03854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软件出口企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际贸易)软件出口企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软件出口企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软件出口企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例1:交大欧姆龙 在与华钟软件合并之前,欧姆龙只按照日本欧姆龙总公司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这个标准同样很严格,大致相当CMM2的水平。现在,公司为适应新的发展战略,需要遵循更为通行的国际标准,即CMM,为此公司内部正在积极准备,预定明年通过CMM2级认证。这是交大欧姆龙当前正在抓的三件大事之一。 与开发生产环节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员工培训。这种培训同时面向新、老员工,具体的要求是:新员工进企业后必须先经过半年语言培训,达到日语2级(相当于日本中学生)的水平;老员工则需具备作项目经理的能力。为此公司从日本请来12位专职培训教师,每年仅用于培训的开支就高达上百万元。 第三件大事是在日本设立分公司,从

2、当地招聘员工,进行实地的项目考察和分析设计,实现软件出口一条龙生产线的概念。 对日出口十几年,交大欧姆龙从未与客户发生过利益纠纷,“日本人讲信誉,无坏账,结算上很放心。”梁伟成说。 据了解,交大欧姆龙现在的出口已完全不经过海关,而在公司成立的早期则基本要报关,后来有了因特网,报关程序便显得过于繁琐,牵涉到退税,则还需要市科委的鉴定,以及税务审查。 实例2:创智集团 创智与NEC的合作历史已有数年,开始时仅作CODING,而且数额不大。随着双方合作关系的加深,项目周期越来越长,金额日益增大,技术层次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在,创智已经开始派工程师到日本,参与项目的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使这种中高层次的合

3、作占到总出口的40。 林惠春副总裁表示,目前创智不存在市场的问题,而只存在生产能力的问题,尤其是管理水平上的不足,为此必须加大招聘和培训的力度。 目前创智的出口业务是由公司下设的一个海外事业部总体负责,涉及海关等环节的问题也统由这个部门来解决。由于出口业务只占公司总业务量的5左右,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只有出口达到70的企业才能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创智正在考虑将海外事业部剥离出去,组成一个独立的公司。 实例3:中软总公司 中软目前的出口业务实际集中在中软网络,开发协调工作属国际软件开发部,具体实施归口于项目管理部。 总结多年从事软件出口的经验,郭先臣副总裁认为,首先要按照国际惯例签订合同,其

4、次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自我保护,一般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但这只适用于外包业务,对整件的自主产品的出口则效应不大。举例来说,中软翻译软件出口美国每单的金额可达三四十万美元,但在近期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一些客户迅速倒闭,结果有的项目只收回不到20的货款。 我们同时了解到,中软目前的出口基本经过海关审核,但也有小部分不报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报关程序太复杂,周期太长。 顺应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中软也在积极筹备通过CMM认证。郭先臣承认,CMM在国内项目上基本无法实施,主要是为了出口。应该指出,中软在CMM认证的实施上显然有些落后,虽然公司的管理水平早已达到相关要求。因此中软必须按照程序于今

5、年内先通过CMM2,很快(明年8月)再通过CMM3。 实例4:科大恒星 科大恒星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是我们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最先接触到的企业,而在此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过它的名字。我们了解到,科大恒星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基础上,2000年通过重组由科大、日本软银株式会社和日本恒星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建立的公司,专业从事应用软件的开发、销售及服务,围绕电子商务提供一整套系统集成服务的解决方案。目前该公司共有220多名开发人员,出口业务重点面向日本市场,由北京分公司主要负责。 目前,科大恒星80的业务是出口,对日出口则达到50以上,北京分公司首席运营官陈华明先生表示,科大恒星与许多国内公司一样,

6、也是在作初级的CODING代加工业务,但与其他公司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本企业的大部分人员都在日本从事过软件开发,而且公司结构完全按照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在项目管理上有独到之处。 作为股东之一的日本软银在国际上是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另一股东日本恒星则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人在日本开办的企业,是那种典型的中国人才、日本管理、美国技术的公司。因此科大恒星出口业务的发展与公司管理层的背景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其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在日本留学并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留学生,他们对日本及国际上的业务非常熟悉,所以公司定位在日本市场有很大的优势。 实例5:名骏 名骏是一家典型的为出口而成立的公司,在公司成立

7、的前几年时间里,出口业务占到公司业务的100%。后来由于国内软件市场的成熟,名骏于1998年才开始发展国内市场业务。 由于当时内地熟悉国外开发规范的公司很少,名骏又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名骏在香港接到了很多的业务。名骏可谓是一家应试性很强的公司,他们接到什么样的单子,就去聘请什么样的相关的人员,逐步积累。他们参与的1997香港回归项目和世界银行项目都得到了的颁奖。 欧美的许多客户不是直接进入中国寻找软件企业合作,而是通过香港作为跳板,由香港的咨询公司来寻找国内的软件公司合作。经过多年的香港市场经验,名骏已经在香港有了知名度,1997年名骏开始走向美国市场。在拓展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他们频繁派出人员到美国的公司学习,目前已派出六七十人。 名骏谈到的另外一点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国外企业不认同中国的法律。在我国香港回归以前,名骏出口业务的合同都是依据我国香港特区的法律,而回归后,欧美的企业连特区法也不认,所以合同大多数是在新加坡签定的。 据了解,名骏目前仍然没有通过CMM认证的打算,他们认为西方企业更看中的是与客户的实际沟通情况,与是否达到CMM认证关系不大。同时认为通过CMM认证手续很繁杂,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市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