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12703676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导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上一单元的语文学习,我们感受的是慈母的深情和父爱的伟大。今天,我们要开始第七单元的语文学习。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句话。2.出示:四时景物皆成趣。 3.学生齐读句子。4.师:从字面上看,大家都能明白,本组课文在于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来表达作者的感受。那么,是什么景物,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感受呢?我们进入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5.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会认“榆、畔”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的用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

2、写枫桥夜泊。3.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二)过程与方法1.读诗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提高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情田园山水、感怀秋景、借助塞外风雪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三、字词运用 (一)认识字词。1.要求会认的字。 2.要求会写的字。 孙 泊 愁 寺 榆 畔3.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子孙 停泊 乡愁 寺庙 榆关 湖畔 (二)词语解释。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随意:任凭。霜满天:指到处弥漫

3、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寺:寺院,出家人居住的地方。本课中指“寒山寺”。千帐:“千”是虚数,“千帐”指将士夜晚宿营搭起的帐篷之多。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乡心:指思乡之心。故园:故乡。3.辨字组词。泊(停泊) 畔(湖畔) 榆(榆关) 寺(寺庙) 柏(柏树) 胖(肥胖) 愉(愉快) 侍(侍候)4.多音字。 b(停泊) gng(三更半夜) 泊 更p(湖泊) gng(更加) 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一)了解作者,理解诗题1.问题引领:(1)在老师指导下,或用其它方法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2)这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2.学习提示:(1)学生可自由说说对三首古诗词作者的了解,能说多少是多少

4、。还要说说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想办法求学的精神)(2)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王维:(约701年761年),字摩诘(ji),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y),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枫桥夜泊作者张继张继:(约715年779年),字懿(y)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动静景物,情景交融,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枫桥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诗。长

5、相思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清代诗人(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尤好填词,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长相思是他军旅生涯的代表词作。(3) 学生自由读作者简介,加深对作者印象,教师指导学生对作者文学作品特点初步感悟。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张继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动静景物,情景交融,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

6、影响。枫桥夜泊是留给后世的代表作。纳兰性德年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4) 学生读诗题,初读诗句,借助注释,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诗题意思。3.梳理小结: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诗题意思是: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枫桥夜泊“枫桥”,点明了地点;“夜”,点明了时间;“泊”,即停船靠岸,点明了事情。诗题的意思是:诗人夜晚泊船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长相思词牌名。从字面上看,词的内容多在表达思乡思亲之情。(二)大致了解诗词内容1

7、.问题引领:这三首古诗词各写了什么内容?2.学习提示:(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注意“暝、浣”的读音)。再根据诗题意思,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诗句大致意思。(2)根据诗句意思,说说三首古诗词各写了什么。(3)学生同位之间交流,互相启发、参考,说内容。(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诗词的初步理解。3.梳理小结: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作者隐居山间居所,在一个秋天傍晚所见的景物。枫桥夜泊这首诗写作者在一个晚秋的夜晚停船在枫桥,在船上夜宿时的所见、所思、所感。长相思这首词写作者随从皇帝出山海关去祭祖,夜晚宿营在风雪交加的茫茫雪域,倍感孤独,寂寞,不由生发思乡之情。六、精读领悟(一)细读品味,理解山居秋暝

8、1.问题引领:(1)你觉得应怎样朗读才能体现出诗句意思?(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作者抓住景象描写,其目的是什么?2.学习提示:(1)出示课件:山居秋暝全诗。(2)学生自读自悟,思考怎样朗读这首诗。(3)教师指导朗读。听示范朗读。模仿体验读。结合诗句意思教师指导朗读。这首诗有八行四句,每两行为一联。1、2两行称首联,3、4两行称颔(hn)联,5、6两行称颈联,7、8两行称尾联。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y n

9、)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可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出句“随意春芳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4)根据指导要领,学生再读,读出语气和诗句意思。(5) 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6) 学生结合注释或采用其它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7)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板书:诗中有景) 找出诗中有关写景的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A.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

10、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明净、幽静的环境。B.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 板书: 清新 明净 幽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A.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景物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突出山村生活的自然美。 (板书:动静结合 山村生活美 )B.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清新、清净、幽静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是和谐的。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

11、环境的幽静与闲适。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8) 同学们试着用简练的句子把诗歌前三联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描绘的画面: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渔舟。(9) 引导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景物描写的主旨在诗歌的

12、尾联可体现出来。)学生结合注释,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失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久居流连。诗人借此景表达怎样的人生境界?教师指导学生加以理解: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这就是作者诗作的思想所在。3.梳理小结: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作者在诗中只是用白描的方法模山

13、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是有意而为。“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向是与枯竭、衰败联系在一起的,为“悲秋”。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中山水的描绘,营造出清新、明净、幽静意境,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4.随堂训练。(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3)读王维的鹿寨,和老师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鹿寨 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句意思:空阔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但偶尔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辉射入茂密的林中,又映照在绿绿的苔藓上。(二)学习枫桥夜泊,领悟诗人寄情于景1.问题

14、引领:(1)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2)诗人“夜泊枫桥”是为“夜宿”,诗人睡了没有?为什么?(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作者借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习提示:(1)PPT出示枫桥夜泊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学生试读基础上,指名读,评读,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3)教师指导朗读。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指导:每行后三个字要讲究语速、语气、语调或重音。如:“霜满天”“霜”稍稍延长音,“满天”适当加重语气。“对愁眠”的“对”要适当加重语气,突出重音,“愁眠”语音要轻缓。“寒山寺”稍微加强语气,突出地名,为“寒山寺”钟声“到客船”铺垫。 “到客船”,节奏放慢,声调降低,要给人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3) 学生再练读全诗。(4)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抓住景物描写,感“眠”悟“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A.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诗人没有睡觉的消息?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霜满天。作者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当时身处深秋,寒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