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3529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 章末整合提升(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章末总结 知识系统构建 规律方法整合 内容索引 知识系统构建 初生 次生 水平 垂直 迁出率 死亡率 J S 捕食 1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年龄结构有增长型 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出生率 死亡率和迁入率 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 在理想状态下 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 N0 t 呈 J 型曲线 正常情况下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种群数量增长会呈 S 型曲线 4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 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 在不利条件下

2、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因此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环境改变时 K值会发生变化 5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6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7 在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和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及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规律方法整合 整合一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比较1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 其中a所示为 J

3、型曲线 b所示为 S 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 要从增长条件 增长率变化 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 J 型曲线是在食物充裕 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 J 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 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 S 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 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 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K值 后相对稳定 S 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 其增长率持续减小 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所以 不能认为 S 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 J 型曲线 3 分析 S 型曲线每一段时间变化原因时

4、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除食物之外的非生物条件 食物因素 种内斗争 主要因争夺食物而引起的 种间竞争 主要是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其中 后三种是主要因素 2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说明 图中A B C 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A C D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值 可见 K值时 出生率 死亡率 A 第1 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 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 第15 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D 第20 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例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 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 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 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第1 5年间 值是大

5、于1的且较为稳定 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 10年间 值在逐渐减小 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 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第10 20年间 值是小于1的 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 30年间 值为1 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整合二数量坐标曲线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判断 表示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曲线 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个体数量 属于何种种间关系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判断 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是否同步 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变化的方向是否相同 看结果是否表现为一方消亡 按以下规律判断 例2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 植被 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 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 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 青毛硕鼠

6、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 且6 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 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 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 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 黄鼠狼与社鼠的种间关系只存在竞争 答案 解析 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 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 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容纳量 环境资源的有限 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A错误 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 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 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B正确 6 8

7、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 C错误 黄鼠狼与社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D错误 A 总量将增加B 环境阻力不变C 种群密度下降D 保持稳定型增长 1 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 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7 8 9 10 6 由图中看出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种群密度下降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 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约为7 2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 hm2 2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

8、进行了调查 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1hm2 10000m2 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 性别等 进行标志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你认为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7 8 9 10 6 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 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 第二次捕获50只 其中标志的个体数为10只 根据标志个体的比例相等 则有N 50 50 10 则N为250只 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hm2 故种群密度为250只 2hm2 125只 hm2 综合两次捕获 则性别比例为 28 32 22 18 3 2 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 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

9、少 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 3 4 5 1 7 8 9 10 6 A 有生物乙时 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 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 无生物乙时 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 无生物乙时 1 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 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7 8 9 10 6 由图知 有生物乙时 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 A错误 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 生物甲的数量更少 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B错误 由图知 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时

10、生物甲的数量均为 S 型增长曲线 C错误 由图知 无生物乙时 1 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 所以不考虑迁入 迁出的情况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正确 2 3 4 5 1 7 8 9 10 6 A 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 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C 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D 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4 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 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 解析 引入狐狸后 袋鼠的数量锐减 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2 3 4 5 1 7 8 9 10 6 5 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

11、征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 导致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 解析 导致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非生物因素有地形 土壤湿度 盐碱度等 2 3 4 5 1 7 8 9 10 6 6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 错误的是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 解析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 群落表现为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

12、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等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A B项正确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所以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地面光照强度 进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分布 D项错误 2 3 4 5 1 7 8 9 10 6 A 1850 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 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 1950年时 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 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 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注 纵坐标为单一物种

13、总干重所占百分比 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7 8 9 10 6 1850 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降低 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下降 A错误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 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B错误 1950年时 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物种数减少 分层现象日趋不明显 C错误 化肥使用后使种群数量和单一物种的总干重变化 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正确 2 3 4 5 1 7 8 9 10 6 8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B 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

14、结构的体现C 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 该区域中所有草本 灌木 乔木植物和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7 8 9 10 6 调查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需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其关键是随机抽样 而不能只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调查 A项错误 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不同体现的是水平结构 B项错误 由表中数据可知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C项正确 该区域的所有生物 包括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共同构成群落 D项错误 2 3 4 5 1 7 8 9 10 6 9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10只大草履虫和10只双小核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 以枯草杆菌为饲料 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 种群数量

15、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请分析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 大草履虫单独培养8天后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答案 解析 环境容纳量或K值 2 3 4 5 1 7 8 9 10 6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 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呈现 S 型曲线增长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的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K值 2 3 4 5 1 7 8 9 10 6 2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单独培养时 大 小草履虫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增长 答案 解析 S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单独培养时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呈现 S 型曲线增长 2 3 4 5 1 7 8 9 10 6 3 某同学提出

16、 混合培养时 占优势的双小核草履虫并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的观点 为验证这一观点 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用混合培养后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大草履虫 观察其数量变化 答案 解析 某同学提出 混合培养时 占优势的双小核草履虫并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的观点 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 可以用混合培养后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大草履虫 观察其数量变化 若大草履虫数量迅速减少 则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否则正确 2 3 4 5 1 7 8 9 10 6 10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 B 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 同时还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 结果见下表 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2 3 4 5 1 7 8 9 10 6 2 3 4 5 1 7 8 9 10 6 1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 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如果分别用甲 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落叶树 则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 答案 解析 A C 2 3 4 5 1 7 8 9 10 6 据表格可知 地点A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 所以三处相比 地点A应该是物种丰富度最大的 由于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 且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所以调查土壤中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