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写作导练(附答案)(已纠错)(已纠错)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2702403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写作导练(附答案)(已纠错)(已纠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写作导练(附答案)(已纠错)(已纠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写作导练(附答案)(已纠错)(已纠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写作导练(附答案)(已纠错)(已纠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形象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优秀的文章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作品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记事作品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寓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从创造形象入手,进行写作,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有的文章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写作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例如过小孤山大孤山由远而近,写了小孤山的远观近景,介绍了山中祠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小孤山秀美景色的赞美,突出了它的峭拔秀丽。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的滕王

2、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2有的文章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表现作品的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项羽之死通过对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等场景的细腻描述,客观地揭示了项羽死亡的真正原因;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赞美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3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往往借助某一生动鲜明的形象来说明一种道理,读者却从中可得到一些人生的认识和启示。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牛时的动作、神态的

3、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和文惠王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而后世读者也从中引申出一些如何处世生存的道理。创造作品中的形象,要注意运用以下几个技巧:1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做到个性突出,形象鲜活,力求避免千人一面。2运用细节描写。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例如庖丁解牛中的细节描述,突出其高超的技艺。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

4、“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3借助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

5、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创造形象的角度写作,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1.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技术并不怎么高超,但几年下来,做到了目无全牛,能够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并且解完牛后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感觉。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以应用于与“钻研”“动脑”“学习”“实践”“把握规律

6、”等有关的材料、话题或命题作文中去。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我们也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2秦始皇营建极尽豪华的阿房宫,在宫内过着荒淫奢糜的生活,梦想让子孙后代代代为王,但由于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残酷压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他去世后不久,秦王朝就宣告灭亡。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以应用于与“借鉴”“民心”“梦想”等有关的材料、话题或命题作文中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1时尚表现为语言、服饰、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

7、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行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_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力学家说:“没有脚与地面的摩擦,人便无法走路;没有绳子之间的摩擦,绳子便不可能挽成结。”哲学家说:“没有摩擦,社会便不会前进;没有摩擦,人们又怎么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文学家说:“摩擦是一连串轻微的碰撞,碰撞是一次激烈的摩擦。有了摩擦与碰撞,才会有琴声、鼓声、钟磬声,才会有世界进步的进行曲。”请以“摩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

8、于800字。答:_答案解析题目设计1.写作指导在审题方面,“品味”和“时尚”是两个重点,这很显然。“品味”是动词,但是如何品味,可以成为写作的着落点,主要指理解、认识、感受等,这里很难展示考生对人生或社会的体认水平。“时尚”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时尚可以表现为对美、雅、好等方面的追求,也可以表现为对丑、俗和坏的批判。比如对农村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时尚追求的美赞或对富家子弟都市飙车的批判等等。“语言、服饰、文艺等方面”的提示比较有实际意义,避免学生一时找不到话题。其实,对“时尚”的所指应是很丰富的,可以是社会、生活、人生追求方面,也可以是历史、名人、文化、政治等等。对“时尚”的理解是关键,它有助于立

9、意的深刻和新颖,以此有利于提升学生作文的档次。结构和语言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基本功和文章立意的灵活应变能力。从应试作文的角度考虑,文章首尾的呼应、点题、升华主旨是很有必要的。语言的简明、亮化永远是作文的最基本能力。例文品味时尚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没有一杯香茗流水般诗意地流淌的踪迹。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烫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当人们以车代步,进入了电动马达四轮的新纪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下闲庭信步,边走边欣赏,感受城市

10、霓虹下最温存的拥揽。似乎没有人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与自然的厚实。当人们用电邮、用短讯、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似乎人们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当人们开始流行在饭店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在喧闹的酒店大厅时,人们似乎没有发现少了一份紧密,少了一份拥挤的温馨。没有了忙忙碌碌的筹备,便少了互相帮上一手的暖暖之语。没有了锅碗瓢盆的铿锵交响,便少了过年的“滋味”。只是吃顿饭,那还何须在外远游的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呢?当人们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快女”、“快男”等一系列选秀节目时

11、,时尚的魔力将戏曲民乐从人们的耳朵里驱逐出境。当人们的手中只剩下一些浮夸虚假的“青春文学”时,海子的眼泪便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博学”的家珍。而那些关于生命与爱的性灵,便被巨大的商业浪潮湮没在泛黄的纸上。当人们再也没有阅读经典的习惯时,这个由时尚照亮的世界是否会透彻明亮?我们,义无反顾地沉浸在时尚的大潮中。我们,也在义无反顾地远离经典传统之美为我们铺设的沙岸。我们,只能无助地挣扎。品味时尚,却有一丝苦涩,我不知道,那是否是我们日渐空虚的心灵,在未来流下的一滴泪水。赏析文章以“当”字一气贯注,把现代时尚与经典传统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凸现出来,流露出传统为时尚所取代的深深叹惋与感伤。作者把“品味”时尚品出的苦涩诗意地表述为“我们日渐空虚的心灵,在未来流下的一滴泪水”,一种颇具忧患意识的人文情怀,洋溢在文字间。2.写作指导话题当中的“摩擦”可以是同类事物之间的,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可以通过讲故事说矛盾,也可以论述矛盾的正负效应。总之,这一作文的关键在于考查作者的思维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作文立意时要注意把握“摩擦”的概念,不能把“摩擦”大而化之,模糊了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摩擦也不同于困难和挫折,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可以避免跑题。议论的难点往往在于如何对待摩擦,记叙类的文章则难在写出自己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