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01691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1教案:专题3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第2课时纤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认识塑料、纤维、橡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区别。2知道塑料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各种塑料的性能,列举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区别聚合反应的几种类型,掌握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两大基本的聚合反应类型。4通过调查研究,认识纤维的分类,了解常见纤维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体会纤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5理解橡胶材料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改造与优化。6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列举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各个层面、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7认识复合材料的结构,说出常见的复合材料及其应用。8体验化学科学的进步与材料科学发展的联系,评价高分

2、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教学重点: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原理。教学难点:共聚与均聚、塑料制品与原料树脂、热塑性与热固性、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调查研究并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纤维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个任务,观察一下自己衣服上的标签。【提问】从这些标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从标签中可以了解到衣服的颜色、制作面料、里布成分、洗涤方法【提问】从这些标签上,你知道常见的衣物制作面料、里布成分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棉、麻、丝、毛,涤纶、尼龙、腈纶、丙纶等。【教师活动】教师选

3、取其中一张标签,大声读出上面的内容,并将关键内容写到黑板上“面料:涤纶66.4,里料:涤纶100”。【教师讲解】从这张标签中,我们了解到裁制这件衣服的主要布料成分是涤纶。我们在生活中都听说过涤纶、尼龙等服装面料,这些服装面料与化学有着密切关系。涤纶、尼龙、腈纶都是化学纤维,是现代纺织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纤维的世界。【教师组织阅读】请同学们观看P104图3-34【提问】左图中是白皑皑的一幅棉花丰收的景象,右图则是两只乖巧可爱的绵羊。是什么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学生回答】是纤维。【教师讲解】没错,是纤维。通常人们把长度比其直径或宽度大很多倍并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细长物质称为纤维,其中

4、可用来作纺织原料的又称纺织纤维。远古时代的人类聪明地利用了天然的纺织纤维做成各种纺织品为自己遮体、抵御风寒。自然界赐予人类最佳的纤维有棉花、麻皮、动物毛、蚕丝等。因为这些纤维都是天然生长的,被称为天然纤维。中华民族在培养、种植、加工天然纤维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天然纤维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思考通过化学手段来获取更优质的纤维,化学纤维应运而生。 最早出现的化学纤维是黏胶纤维,因其性能接近棉又称人造棉或人造丝。它是由木材等天然纤维,经烧碱、二硫化碳处理后纺织而成。人们把这些利用天然有机原料制造出来的纤维统称

5、为人造纤维。相信现在很多同学身上穿的衣服有一部分就是人造纤维制品。【教师补充】但是我们的天然资源毕竟有限,随着化工科技的发展,化学纤维大家庭中又出现了另一大体系,即合成纤维。合成纤维的出现大大改变了纤维的性能和用途,那么什么是合成纤维呢?【教师讲解】合成纤维实质上就是用化学方法把小分子化合物聚合成的可以纺纱织布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例如,丙纶,它是由丙烯CH2=CHCH3经加聚反应后制得的。请同学们写一下这个加聚反应。【学生板演】【提问】你能根据这些纤维的来源,把它们分一下类吗?【思考并回答】棉、麻、丝、毛可以在自然界取得,而涤纶、尼龙、腈纶、丙纶,人造棉或人造丝都要人类制造出来。【教师讲解】我

6、们把棉、麻、丝、毛叫做天然纤维,人造棉或人造丝叫做人造纤维,涤纶、尼龙、腈纶、丙纶等叫做合成纤维,其中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都属于化学纤维。【投影】P105表3-5常见纤维化学组成主要性能天然纤维棉纤维纤维素吸水性好,易干,穿着舒适,不起静电,不耐磨蚕丝蛋白质吸水性好,手感软和,有光泽,不起静电,不起球羊毛蛋白质弹性强,隔热性、保暖性好,水洗后收缩,易起球化学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黏胶纤维)吸水性好,穿着舒适,不起静电,不耐洗,不耐穿合成纤维各种线型有机高分子(聚酰胺、聚酯、聚烯烃)强度高,耐磨,不易染色,吸湿性、透气性差【板书】 植物纤维(棉、麻)-纤维素 天然 纤维 动物纤维(羊毛、蚕丝)-蛋白

7、质纤维 化学 人造纤维(黏胶纤维)纤维 合成纤维(聚酯纤维等)【教师组织讨论】我们先看一下天然纤维。在每个小组桌上分别提供了棉、麻、丝、毛样品若干,找出它们的化学组成观察它们的外观,比较一下强度,吸水性和一些其它的特性。【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全班,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合理引导。【交流并整理结果】天然纤维的主要特性名称化学组成外观强度吸水性其他特性棉纤维素手感软较大好不起静电,抗皱性差,缩水率大麻纤维素手感粗硬最大好易起皱,悬垂性差丝蛋白质有光泽,细腻较大好抗皱性差,耐光性差毛蛋白质有光泽最小好抗折皱性好,保暖,水洗后收缩,不耐虫蛀,易起球,【教师讲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

8、维和合成纤维,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是化学纤维中的合成纤维,合成纤维中有“六大纶”之称的是指-为氯纶、锦纶、维纶、腈纶、涤纶、丙纶(按合成的年代先后排序),其中占世界合成纤维总产量90以上的是锦纶、涤纶、腈纶三种合成纤维。这三种合成纤维常用于衣服上,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提供给大家的锦纶、涤纶、腈纶样本,比较一下它们的外貌。【学生回答】它们外观上十分相似,很难区别。【教师组织实验探究】燃烧法是区别这三种合成纤维的好办法。请大家在酒精灯上点燃它们,观察它们燃烧的现象和产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用镊子夹取样品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移至石棉网上方,让燃烧残留物、落于石棉网上,观察

9、燃烧现象。【交流并整理结果】1.锦纶 燃烧现象:熔融燃烧,并伴随特殊的臭味。燃烧产物:硬淡棕色透明圆珠状。2.涤纶 燃烧现象:蜷曲熔融,缓慢燃烧,并不时有熔化物滴下。 燃烧产物:硬而黑的圆珠状(用镊子敲击、挤压)。3.腈纶 燃烧现象:熔融燃烧,并伴随有熔化物滴下。燃烧产物:黑色不规则小珠,易碎(用镊子敲击、挤压)。【过渡】综合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是否能够找出鉴别它们的依据呢?【投影】合成纤维燃烧现象锦纶燃烧有臭味,残留物为硬淡棕色透明圆珠涤纶残留物硬而黑的圆珠腈纶残留物黑色不规则小珠,易碎【教师归纳】涤纶的燃烧残留物非常坚硬,这是我们判定它的一个很好的依据。而腈纶残留物松而易碎,这是它的一个重

10、要特征。锦纶燃烧伴随着有特殊的臭味,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合成纤维的重要特征。【过渡】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氨纶等合成纤维由于其结构特点,具有不同的性能,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第106页“拓展视野”栏目中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合成纤维制品的特点和应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上网查阅其他有关纤维的信息,以后在选择服装面料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练习】市面上有些不法商贩用廉价的腈纶织成衣物仿冒纯羊毛衫出售,因为腈纶纤维具有独特的类似羊毛的优良特征,有“人造羊毛”之称,使人很难区别,因而商品的价格会抬升很多倍,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辨出腈纶和羊毛。【学生回答】(1)外观:真羊

11、毛衫线条均匀,色泽和谐;腈纶羊毛衫的光泽或暗淡或刺眼,外观粗糙。(2)手感:真羊毛衫手感轻盈,柔软富有弹性;腈纶羊毛衫手感粗硬,发粘。(3)灰烬:把抽出的线头分别用火烧,有烧焦毛发臭味的,且灰烬多的是羊毛;熔融、形成小珠的是腈纶。【结语】随着技术的进步,纤维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天然纤维又出现了绿色分支,如彩色棉、彩色动物毛等。人造纤维中出现了天丝棉、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而合成纤维领域更是不断出现新的品种,像刀枪不入、火烧不着的芳纶、碳纤维,力大无比的高强度聚乙烯等。同学们以后在生活中可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身边出现的纤维制品,关注纤维的发展。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三个问题:(投影)1什么是人造纤维?为什么说人造纤维的纤维不是人造出来的?2什么是合成纤维?合成的一般方法有哪几类有机反应?3为什么把“尼龙”的发明,看作为人类历史上合成纤维的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