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701628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课题申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及实用价值。限3000-5000字。甘肃省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现状与发展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西方国家较早就由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及失业、贫穷、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助推了社区工作的产生和开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 A. Barnett)发起社区睦邻运动,它以整个社区及其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着力化解社区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减缓社区的冲突。1939 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兰尼(Robert.Le

2、nn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社工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材料,系统阐述了社区组织的方法和理论,使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为大家所接受。1946 年,美国成立社区组织研究协会,编辑出版有关社区组织方面的书目。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也必须在英国中央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委员会(CCEl5W)审核批准的院校系统的学习相关社会工作训练课程,获得毕业后才能申请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 英国社会工作学者 R贝珂(Ron Baker)认为在整合的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服务者、间接服务者及合并服务者。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三大类还可细划为支持者、指导者、行政者、倡导者、研究者、咨询者、治

3、疗者、照顾者、促进者、中间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教育者等十三种具体角色。美国社会学家伯顿(Burtonr Clark)则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角色以“两分法”的理论进行说明,在其“直接干预法”中,他认为社区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和它雇用的工作人员直接去界定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直接教导社区居民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协助他们实现各自不同的期望;其“非直接干预法”则认为在社区行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期望、工作的目标以及采取的对策等都是由居民自己提出,社区工作者只是起协助和辅助的作用。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社

4、区研究自一开始很快就进入了欣欣向荣、成果迭出的时期。其中,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威廉怀特(William FooteWhyte)、林德夫妇(RobetrSLyndandHelenMer-rellLynd)等人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38 年,沃思(Louiswirth)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提出了“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化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差异增大,认同感被削弱,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受“社区消失论”的影响,其后社区研究进入一段低落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社区存在论”兴起,其代表人物是路易斯(OscarLew-is)和甘斯(H

5、erbetr Gans),他们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城市社会中的科层分化和价值观的分化,但并没有导致城市社区的消亡,社区中的人际关系依然存在。同时,60 年代在欧美国家风起云涌的“新社会运动”、“反贫困之战”以及形式多样的社区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社区研究和社区理论得以重新兴起。国内学者对社工组织的研究和社工组织自身起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己有十余年的历史。十余年来,国内对社工组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而言,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对社工组织的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康晓光认为,中国社团具有双重性,即社团的构成具有“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二是社

6、工组织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田凯通过对慈善组织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确立政府与社工组织合作关系的可能性和约束性条件;三是社工组织的日常运作,并对社工组织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这一方面的研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自助、募捐、激励机制、法律环境、效益评估、监督机制、转型期发展模式、文化功能、国际比较、发展历史等方面。目前社工组织与政府之间面临许多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政府极力推动社工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开始为社会服务型社工组织提供经费上的支持,明确社工组织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为社工组织的注册设置种种障碍,对社工组织的具体运作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和干预,以控制社工组织的发展方向。 我国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践

7、已很早开始,如上海浦东新区于 1996 年最先试验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北京市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 2002 年联合印发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意见,规定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举和聘用、工作者的条件及考核评议、教育培训、工资等相关管理制度。意见明确提出“社区专职工作者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基本能力与基本技术以及相关知识”。这些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社区工作者已经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然而,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社区建设开始,社区社工组织己经开始在东部发达城市的社区中大量涌现,并且在发展和管理方面也已经积累

8、了一定经验,但作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除了具有一般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着自身的规律和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在目前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混合地区的代表,无论是从省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还是农村新社区社会组织建设都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内学者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以及农村新社区的社会组织的研究较少,2009 年,中央组织部等 18 部委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希望借此填补我国社工队伍建设缺口。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

9、2015 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 200 万人,到 2020 年,要达到 300 万人。但目前中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还不到 20 万,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社区组织建设重要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同时甘肃省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社会主义社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可言喻,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因此,研究甘肃省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具有较深远的价值和意义。(2) 研究的意义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人才伍建设在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有

10、上百年历史,每千人中就有 22.5 名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被誉为“社会工程师”。而在中国,“社工”还是个相对陌生的职业,近年来,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才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2011年7月我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2006 年 12 月 12 日至 14 日,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在深圳召开。200 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社工队伍建设建言献策。他们的共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尽

11、快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无论是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社会政策,还是对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都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推进社会工作,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登记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以及与此相配套的财政支持制度等在内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时强调,在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方面,李立国指出,社工规划提出了三方面重点支持措施,即:建立健全支持制度,研究制定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2、队伍建设意见,积极推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国家有关对口支援机制;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等。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社区组织建设重要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和谐。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社区组织建设重要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同时甘肃省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社会主义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可言喻,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市民、村民的积极参与。因此,研究甘肃省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具有较深远的价值和意2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

13、点(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城市及农村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研究甘肃省社区工作者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明确本文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首先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等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对于分析我国城市社工建设实践的相关支撑理论进行分析,主要是以人力资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激励保健理论作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清我国社区工作者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结合我国香港、美国、日本及内地广州、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情况,结合甘肃省城市社区,以及几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

14、州,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麦积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39个民族乡,选择不同的贫困村与非贫困村,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社会调查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甘肃省社区社工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比分析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以公共管理的双因素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石,并采用座谈的形式对甘肃省省会兰州、嘉峪关等典型城市和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化情况作出分析,以点带面讨论并分析甘肃省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指出甘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在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的服务也更多样化。但社工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资金保障不足、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社

15、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第五部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针对甘肃社区工作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广筹资金,完善财务管理;保障激励,提高人员素质;因时制宜,推进职业化、专业化;建章立制,加强监督管理。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课题作了归纳性的总结社工队伍建设有赖于良好的制度安排。(2)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总体思路本课题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以欠发达地区兼少数民族省份甘肃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工建设问题正日益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重要性不可估量。比较并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以及我国香港在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现状与发

16、展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从甘肃比较典型的几个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加强我国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如何妥善解决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效率,满意程度和幸福程度高的社工人才队伍。研究方法1)主要使用社会调查法、跨学科研究发、归纳法、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个案相结合;社会调查中综合使用开放式问卷、结构式访谈、观察、座谈会等具体方法;文献研究中综合使用统计资料分析、内容分析与历史比较分析等具体方法。2)在获得翔实的定性、定量资料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对样本调查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影响甘肃典型城市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引导这一地区地区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3)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重点研究在甘肃典型城市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