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0161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Word版缺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3)秦伯说,与郑人盟:_(5)夫晋,何厌之有:(4)失其所与,不知:_点拨(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供应。读n。(3)“说”通“悦”,高兴。读yu。(4)“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5)“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_(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_(4)且贰于楚也古义:_今义:_点拨(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古义

2、: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3一词多义(1)封(2)军(3)阙(4)若(5)知(6)能(7)说(8)辞(9)鄙(10)微点拨(1)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2)军队,名词/驻军,动词/军队编制单位(3)宫殿,名词/空隙、豁口,名词/侵损、削减,动词(4)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5)知道,动词/明智,形容词(6)才能,名词/能够,动词(7)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高兴(8)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9)边远的地方,名词/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浅陋鄙俗,形容词(10)细小的东西,名词/隐约地

3、,副词/稍微,副词/没有、不,副词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4)越国以鄙远:_(5)邻之厚,君之薄也:_(6)既东封郑:_(7)若不阙秦:_(8)阙秦以利晋: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10)共其乏困:_点拨(1)使动用法,使撤兵(2)名词作动词,驻军(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7)动词使动用法,使消弱(8)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9)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二、虚词(1)之(2)其(3)以

4、(4)焉(5)而点拨(1)代词,指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3)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5)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三、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3)以其无礼于晋:_(4)且贰于楚也:_(5)佚之狐言于郑伯:_(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7)夫晋,何厌之有:_(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10)辞曰:

5、“臣之壮也”:_(11)许君焦、瑕:_(12)敢以烦执事:_点拨(1)(2)为判断句(3)(6)为状语后置句(7)为宾语前置句(8)(12)为省略句四、名句积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五、课文点拨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点拨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文章组织严密,融为一体。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6、?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点拨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点拨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

7、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一、中心主旨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

8、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二、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2波

9、澜起伏。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

10、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三、结构图解烛之武退秦师四、文白对译 (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秦军氾南(s)夜缒而出(zhu)佚之狐(y)B共其乏困(n) 若不阙秦(qu) 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子(q) 杨孙戍之(sh)D逢孙(fn) 微夫人之力(f) 失其所与,不知(zh)答案C解析A项“氾”读fn;B项“共”读n;D项“逢”读pn。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

11、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答案B解析例句和B项的“以”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介词,“把”的意思;D项的“以”是介词,“拿,用”的意思。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答案D解析D项中“说”通“悦”,高兴。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答案B解析A项介词结构“于郑伯”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介词结构“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项介词结构“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5默写名句。(6分)(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