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98583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管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12大重点工程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目录】一、首

2、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指导方针(三)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五、重点工程(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

3、人才培养工程(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五)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六)首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七)优秀企业家聚集培养工程(八)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工程(九)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十)首善之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十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十二)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六、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责任落实(三)完善运行保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特制定本纲要。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4、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间竞争的焦点。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才发展不仅是北京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大力实施以构建现代化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为核心的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与首都特点相适应的首都人才发展观初步确立,与社会主

5、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与人才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引才聚才环境不断优化,与建设现代国际城市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首都对全国人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首都人才发展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高端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统筹规划,锐意进取

6、,大力开拓首都人才发展的新局面。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首都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法制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二)指导方针创新机制。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落后观念,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

7、制机制,营造人才宽松发展的环境,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服务人才。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有效满足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高端带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队伍,带动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发展。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世界级人才队伍。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集聚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世界级大师。世界级人才发展服务体系。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实现有利于首都发展的高度开放的国际国内人才大循环。全面提升社会事业水准,健全人才社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世界级人才聚集发展平台。拓展人才聚集和辐射的全球化空间,提供人才成长

9、和发挥作用的平台,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及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一批高层次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节事,大力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吸引和聚集500家左右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功能性机构。三、战略部署(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确立人才发展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重点地位,大力降低人才发展的机会成本,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比较利益格局,引导和鼓励全社会资源配置向人才发展倾斜,实现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的有效融通和结合。(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大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聚集人才、解放人才、武装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密度,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10、升级,率先形成人才驱动型经济和社会体系。(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转变人才发展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走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之路,加快形成顶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努力建设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转变人才工作方式,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走综合配套推进之路,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人才发展研究、决策、执行、监督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能力和水平;大力营造适合人才生活、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环境,提升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努力在全国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服务综

11、合配套体系。四、重大任务(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教育人才体制改革。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事业;完善教师治学体制机制,保障教师有效行使科研和学术自主权;完善教师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校长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学选用制度,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教育家不断涌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转变基础教育方式,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着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职

12、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满足首都高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国际一流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尊重研究人员的科研和学术自主权,保障研究人员自主选题、自主使用研究经费、自主控制研究进程。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鼓励跨

13、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支持办法,加强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融通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发达的人才金融体系、人才知识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落户北京,加快实施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在双管高校、市属高校择优建设一批首都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和本土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研发平

14、台。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年轻创新苗子的发现、教育、培养和跟踪工作力度。整合“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和“科技新星计划”等后备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年轻创新后备人才联系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年轻创新英才发现培育体系。建立青年英才培养使用工作责任制,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续进步,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首都发展需要,持续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

15、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步伐。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促进各类人才融入国际竞争。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基地,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境外培训基地,扩大境外学习培训规模。改进低龄出国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和服务方式,引导其学成归国和报效国家。拓宽人才国际化平台。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在京落户,延伸和拓展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渠道。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