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96964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资料强化语言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都在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究竟应当干些什么呢?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点儿可笑。但是,据我个人了解,包括我本人在内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搞清楚这个问题。事实上,这是涉及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的的一个大问题,似乎是我们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所研究不了的,然而又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上好语文课要想搞好语文教育就必须首先明确这个问题。能借今天这个五校联研的机会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来探讨这个问题我感到十分的荣幸。翻开咱们

2、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历史不难发现,从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末,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真可谓是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一开始是所谓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接下来一会儿重工具性,一会儿又重人文性,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可以说是闹得不亦乐乎。一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课程的性质终于有了明确的定位。那么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最具权威性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课程的功能是怎么定位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这一部分是这样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

3、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是这样论述语文课程的功能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承载着两大功能,一个是工具性功能,一个是人文性功能。所谓工具性功能,就是说我们教语文课就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4、,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谓人文性功能,就是说我们教语文课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我们不能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看成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它们是互为因果,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统一的整体。因此,“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

5、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语言训练 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写道:“从深层的含义上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可见,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根系,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然而当前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却是相当多的中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我以为答案是简单而又明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课程标准特

6、别强调的为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才能运用自如。语文教育应当通过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舍此别无他途。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语文课还承载着人文性的功能,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地强调语言的训练呢?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多种教育因素都孕伏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中,都可以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予以渗透。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并切实有效地施行真正的语言训练,语文学科所应担负的各

7、项教育任务都将能各得其所,落到实处。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性质决定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支玉恒说的这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不把语言文字学好,就很难悟出其中人文的奥妙。所以我历来主张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重视了对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探究,语言中蕴涵的人文因素自然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溶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他还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陈建先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更大的启发,他说:从哲学的角度看,语文中的“工具性”和

8、“人文性”就好比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和“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着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升华。同样,语文中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从这一点出发,小学作为学习母语的起始阶段,就更应务实些,应引导学生牢牢地抓住几乎人人经过努力都能把握住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说白了,即工具性,而不是过早过多地让他们去感悟尽管付出努力却不一定就能悟透的人文性。当然,并

9、不是说我们只让学生去积累运用语言,只抓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现在的课程标准很少使用“训练”这个词,与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几十处提到“训练”形成鲜明对照。其实课程标准虽然极少提到“训练”,却处处体现着训练的要求。感悟、积累、运用都是训练的过程,具体地说,识字与写字要求中的“认识”“掌握”“学会”,阅读要求中的“朗读”“诵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中的“复述”“表达”等等这些字眼儿,哪一项能离得开训练? 综上所述,看来我们上语文课必须重视语言训练。三、语文教学如何强化语言训练1、

10、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要想搞好语言训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始终有着强烈的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识,始终不要忘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由于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经常存在一些语文意识淡薄的现象,比如说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例如意思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什么独特的体验?至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得怎么样就不计较了,例如学生说的话语句通顺不通顺,用词准确不准确?这些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方面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就给忽略了。有时候还以“你懂是懂了,就是说不清楚”,或者“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就是话没有说好”这

11、样一些评价语来原谅学生。所以要想强化语言训练,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无处不语文”的思想,应当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就好比一块石头在一个普通人的眼里它就是一块石头,而在一位雕塑家的眼里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满眼都是语文,要从语文的角度来洞察课堂上的一切,要以学习语言、训练语言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来审视语文教学。2、要强化对词句的品味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光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要知道这篇课文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说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看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我们知道,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12、,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应当是小学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小学区别于中学乃至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标志。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重要手段。在这里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几种常见的品味词句的方法:(1)换词比较法。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果把这段话中“吼”字换成“喊”或者“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和品读,就会发现一个“吼”字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极度愤怒的时候才会“吼”,而换成“喊”或者“说”,悲愤的

13、程度就减弱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揣摩,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2)换位比较法。如:a.有风,它在动,无风,也像潮水一般的动。(花潮)b.有风,它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它也动。通过换位比较,体会海棠花盛开时海潮般的盛景。无风时竟“潮水一般的动”,可以想象有风时的“花潮”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3)添词比较法。如:a.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走!”(狼牙山五壮士)b.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快走吧!”通过添加词语后与原句的比较,让学们深切地感悟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和刻不容缓,添加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 (4)省词比较法。如:a.

14、(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馋得直流口水。(狐狸与乌鸦)b.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馋得流口水。通过省词后与原句的比较,让同学们品味出一个“直”字活现了狐狸的馋相。在一般的情况下,采用置换或添省词语比较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置换或添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为什么有些学生说起话来词不达意,写起作文来没有文采,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为此感慨地说道:“贫乏,这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的举措!所以要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

15、状,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加强背诵,丰富语言的积累。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几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库存着上百篇文章语段以及大量的古诗词,有了这样比较厚实的语言积累,再加上能灵活地运用,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增强。 语言光积累还不够,还要会运用。所以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所谓运用语言,就是指要用学过的语言来说话,来写作。其中在语文阅读课上,“读写结合”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运用性的训练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阅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句子、写片段、写成篇的文章;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模仿写等等。在这里,我想以著名特

16、级教师于永正的读写结合艺术为例,谈一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于永正把学生提出的预习时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课文学完了,其它词语都理解了,唯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于永正惊讶地说:“呀,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