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95418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是现行社会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每一位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对青少年谈创造力是不是早了点?其实不然,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发明、创造,而且有助于当前的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做法1、保护好奇心,激发创造动机。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各种好奇的探索不仅是求知的表现,还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学生好奇心的表现往往在对所学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有疑,自然要问。所以,好奇一定好问,好问是智慧的来源,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我曾遇

2、到一名学生这样问我:课本上说由公理3可得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是为什么?是的,书本不仅没有证明,连说明都没有。平时我们老师没有谁会去思考过这个理所当然的问题,我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后,充分肯定了他的质疑,还告诉他由于质疑第五公设而导致非欧几何诞生的故事。从此,这个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后来的全国数学联赛获得了地区二等奖,高考又以较高的数学成绩考上了大学。【解析】几何课本在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后,又莫明其妙地构造了另一种解法。学生阅读至此,总会问为什么,可是往往又跟着课本的思路往下走了。在此,教师如能好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地引导学生真正弄清为什么:求距离常

3、通过构造三角形来解决,这里,点到直线就有了两边,自然,过点P做x轴的垂线或平行线就可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样不仅这里的构造法变得容易接受,就连如何构造也变得得心应手了。以后学生自己也会创造构造的方法了。2、跳出习惯思维,培养弹性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是多次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能带来许多便利,给人一种安全和稳定的感觉。但也带来了思维方式容易被定格、僵化的矛盾,思维不易于展开,从而扼杀了创造力。因此,跳出习惯思维、培养弹性思维显得非常必要。下面的两种做法对克服思维定势有帮助。(1)用类似问题试误。(2)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理解。(3)注意发掘课本的例题、习题的典型作用进行发散思维的训

4、练3、培养观察力,增强求知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由观察苹果落地而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大凡智力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也是较强的。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数学学科与理化不同,数学几乎没有什么实验,怎么办?(1)根据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到室外上一些数学课。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视野开阔,博览多闻。(2)尽可能地设置课内实验,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摆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半圆、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体积间的大小关系,此时学生几乎都可以直观地看出【答案】了

5、。又比如:在学习圆锥侧面积公式时,教师把预先做好的圆锥的模型沿着它的母线剪开展成扇形,让学生观察,之后让学生从圆锥的高、底半径、母线、轴顶角、侧面展开的中心角及面积六个量中找出三个,组成关系式,这样不仅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其它的关系都跃然纸上,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创新过程。(3)对一些难以设置实验的数学问题,我们还可以用由浅入深的题组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求深层次的认识。例如:A、求数列:9,99,999,9999,99999的通项公式。B、求数列:3,33,333,3333,33333的通项公式。C、求数列:a,aa,aaa,aaaa,(1a9aN)的通项公式。这虽然不是真正

6、的实验,但它是数学特有的心中实验,也有实验的效果。【三】提倡论辩,强化逻辑思维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析筛选出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讨论和争辩有利于打破习惯的思路;另寻新径,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思维。思维一旦具有逻辑性,那么说明人的思维过程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楚、连贯,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能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经常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在此过程中达到强化逻辑思维的目的。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

7、,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个人一旦拥有较强的论辩能力,就说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必须有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周到的逻辑思维,就很难取得成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

8、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四】培养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在美国,小学侧重的是对学生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

9、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那么成为培养的重点。而中国,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上,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两个环节统一起来,就要尽早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原来过多的布置学生抄抄写写的作业,改为布置学生写写学习总结,写写小论文,让学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样常常能对见惯不惊的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领悟和新的观念。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新就能源源不断地创出来。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