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单元综合测评(1)试卷(有答案)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2695133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单元综合测评(1)试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单元综合测评(1)试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单元综合测评(1)试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单元综合测评(1)试卷(有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是乡村地区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的场所,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筑制度标准的乡村聚落。其形成和发展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各要素中影响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要素有()地理位置地形水源气候文化习俗居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ABCD2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交汇处、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方,原因是()地势较高,减小洪水浸淹之患土地肥沃,接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

2、和交通比较便利便于搬迁和居住AB CD3下图为我国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当时选择M处作为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水文【解析】第1题,题目所列要素均能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但题干要求的是“自然要素”。第2题,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乡村聚落的最初选址都会尽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同时,人们还要注意防范洪涝灾害的侵袭,因此,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理想场所。第3题,M处地处山前干流和支流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用水方便,是该处的优势条件。由PQ剖面可知,关键是M处地势

3、较高,既充分利用了优势,又避免了洪涝灾害。【答案】1.A2.C3.A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最后发展为城市B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C分散型村落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D聚落的规模都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解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乡村聚落一般不易发展成城市。【答案】C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两个月内死亡4 000余人,以后又陆续死亡8 000余人。据此回答57题。51952年伦敦发生的这种公害事件属于()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6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近地面的大气状况是()7通过大规模整治,伦敦烟雾日已不

4、多见,城市空气清新,其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A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燃烧技术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C建设卫生防护带D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第5题,伦敦烟雾事件是指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又遇到大气出现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第6题,四幅图中,只有B选项符合逆温的特征。第7题,燃煤而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氢氧化物等,治理的根本措施在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答案】5.A6.B7.A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89题。8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M1BM2CN1DN29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

5、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M1、M2两曲线代表某区域城市化水平曲线,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可推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第9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N1、N2两条曲线相交,表示两个区域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答案】8.B9.D车流滚滚、阴霾蔽天、噪音连连,这是许多城市的写照。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各国要倡导“健康城市”,即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城市整体。据此回答1011题。10城市环境问题产生

6、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管理不善和绿地面积减小城市人口迅猛增多城市人口的素质低下ABCD11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流模式是()A倡导“清洁城市”建设B倡导“生态城市”建设C倡导“文明城市”建设D倡导“卫生城市”建设【解析】第10题,由于在短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导致城市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进而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第11题,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合理规范地推进城市化,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答案】10.A11.B下图为世界某平原上的历史名城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18世纪中期,当地开发资源兴起的支柱产业部门最有

7、可能是()A钢铁工业B旅游业C高新技术产业D乳畜业1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应该是()A国家政策扶持,港口服务功能强B背靠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C劳动力密集,旅游资源丰富D河流提供了水源,内河航运条件较好【解析】本地区煤、铁资源丰富,可在此基础上形成钢铁工业,由图可知旧城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原因是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答案】12.A13.D(2014全国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415题。14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15“

8、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第14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15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答案】14.D15.B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完成1618题。16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为2

9、500万C大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D人口密度大17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巴西B印度C英国D美国18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总人口为2 500万,其中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说明这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很高,与英国的城乡人口结构相似。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答案】16.A17.C18.B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

10、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增加2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绿地减少,被水泥、柏油等不透水地表所取代,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下渗雨水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少。第19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0题,城市不透水的地表阻隔雨水下渗,故选C项。【答案】19.D20.C二、综合题(共50分)21“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

11、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12分)(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6分)(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6分)【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22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从19

12、72年至2002年发展平面图,图中A为工业区,B为混合区,C为文化区,D为交通中心,E为居民住宅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计划在图中X处新建食品厂,在Y处新建石化工业区,你认为不合理的是_,并说明理由。(5分)(2)D处是水陆交通中心,对该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3分)(3)从1972年到2002年,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_,从图中可知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解析】解答该题要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点:从盛行风向和河流流向上分析工业布局。从两幅图上分析城市化的趋势和表现。【答案】(1)在Y处新建石化工业区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文化区和交通中心,造

13、成城市环境恶化和交通拥挤。(2)有利影响:有利于城市对内和对外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不利影响: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和交通拥挤。(3)郊区城市化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建设卫星城镇和公路。23读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1)图中A、B、C、D、E反映的是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图中_曲线是对应的。(5分)(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_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图中的国家按经济水平属于_国家,图中另一曲线表示的是_国家。(3分)(3)图中EF反映了_现象,原因是_。(3分)【解析】图中A、B、C、D、E阶段城市

14、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从E到F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说明该图表示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即图中a曲线所表示的过程。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二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a(2)城市化发达发展中(3)逆城市化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问客网针对“如何解决您所居住城市的诸多问题”这一话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来自北京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北京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是交通和环境两大问题。材料二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图。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