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95070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不等关系教案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一些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了解大于、小于等符号的用法和意义;在本章学习的前面,学生已经能比较两数的大小,并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的形式,获得并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合作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2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识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二教学重点:通过探寻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认识不等式。【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分为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第二环节问题提出、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猜想归纳、第五环节运用巩固、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

3、,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式有关的内容。师:既然不等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能举出不少例子。生:可以,比如每天我都比他早起5分钟师:很好,还有其他例子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师:我这里也有一些例子。拿出给同学们参考一下。展示投影片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学生体会不等关系如相等关系一样处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的品质。活动效果:学生举出了许多不等的例子,不仅能从数字上,还能从现象、感觉上去体会不等关系。第二环节:问题提出活动内容:你还记得小孩玩的翘翘板吗?你想过它的工作原理吗?其实,翘翘板就是靠不断改变两端的重量对比来工作的师:那么,如何用式子来

4、表示不等关系呢?展示投影片活动目的:在总结前面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活动效果: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亲身体会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现在再思考该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环节:活动探究活动内容:在抗击非典时期,某中学准备在学校饭厅新添一个通风口,四周用长为xm(x5m)的装潢条镶嵌不计接缝,8年级1班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两种方案。如以下图:问 题:探 究:师:此题大家首先要弄明的两个问题,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什么是大于、不大于。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圆的面积是R2;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

5、,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师:下面请大家讨论,按题意进行解答学生讨论、解答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投影B通过测量一棵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米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为3,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米?只列关系式师: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列出关系式生:设这棵树至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米,得3X+5240活动目的:在生活中去感受没有数学语言表达的困难之处,激发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活动效果:学生对大于、小于等关系容易理解,而对不大于等概念理解有一定难度,但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学生各抒己见。第四环节:猜想归纳活动内容:

6、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由 251003x+5240得,这些关系式都是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由此可知: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活动目的:学生自己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活动效果:在实际总结中,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炼。第五环节:运用巩固活动内容:按课本做随堂练习题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活动效果:学生基本都能运用适当的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六环节:课时小结活动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本节难点: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特别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的理解。通过不等关系的式子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活动目的

7、:理清本节思路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并能总结难点。第七环节:课后作业习题1、1【四】教学反思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举例和老师的选例,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存在许多等量关系外,更多的是

8、不等关系的存在,并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大量不等关系,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

9、,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10、。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时,有学生问到用连接的式子是否是不等式,这是课前老师没有预设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广泛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尽情地驰骋,老师要做好引导者、与学生地位平等的进行交流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