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94631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写作训练 学写文学短评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1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及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

2、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2)分析作品的形象。通常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以及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主要包括: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章线索(如以人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为线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并列、层进)。 2写文学短评的注意事项(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

3、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

4、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实战演练】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5、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或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非常明确,可以评析作品内容,品味其深刻意蕴;也可以谈艺术手法和结构特色,体会匠心独运之处。从本单元的诗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来写,注意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角度切入恰当,语言表达流畅。【例文】妙用比喻,巧用典故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曹操流传于后世的短歌行是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抒写了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诗歌一开篇,便用“譬如朝露”的比喻来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慨,

6、“譬如朝露”抓住了朝露易去与韶华易逝的相似点,传达如此心意: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诗入正题,诗人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名句,表达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这里当是“用语”,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为喻,礼赞贤才,流露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比喻,有人认为这是诗人

7、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还有人说:“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见傅长君曹操短歌行试解)。我们认为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全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属于用典中的“用语”,语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则是用典中的

8、“用事”。“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灭商。他对国家的统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结尾四句,前两句诗人用“山不厌高”比喻贤士多多益善

9、。后两句则以周公自比,表现礼遇贤才的殷勤态度,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点评本文标题醒目,论点鲜明。开头部分概括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引出论点;中间从诗歌开篇到结尾,不厌其详地摘引相关诗句,仔细分析文中比喻和典故的含义,指出它们对表达作者心志的作用。解说清楚,引用翔实,论证有力。结尾联系现实,指出曹操的言志方法的借鉴意义,令人深思。本单元的学习使我们畅游诗词之中,品味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生命的感悟;解读了诗人烙刻于诗文的精神追求和处世情怀。先人将生命入诗,我们的生命亦可如诗。让我们珍惜如诗的年华,书写诗意的人生。一、关于“生命”的名言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

10、,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蓉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普希金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定自己的历史。吉鸿昌我们不能逃避人生。(美)马克吐温二、关于“生命”的事例1苏轼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贬谪之地,流放之所,本应是苏轼避之不及的伤心地,却被他当成自己的勋章,成为自己一生闪耀的地方。在黄州,衣食不继,朋友送给他一片荒田,他带着家人亲自下地,宛如老农一般耕种,劳累之中,他也能苦中作乐,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农人唱歌;面对吃不起羊肉的落魄,他兴致勃勃地买来“贱如泥”的猪肉,摸索出一种特殊的煮肉技巧,发明

11、了中华名吃“东坡肉”;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沉浸在荔枝的欣喜中。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说,“兹游奇绝冠平生”,为那里美景震撼陶醉。苏轼总能在逆境甚至绝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他不愿把生命放在牢骚和郁闷里,用他的乐观豁达,对待生命里的每一次起落。他没有因贬谪伤神,没有因流离而懊恼,从黄州到海南,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他的人生却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洒脱。2林清玄林清玄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以后有一天去环游世界,大人觉得是不可能,因为当时他连买车票到隔壁村庄的钱都没有。有一天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对地图着了迷,忘记了烧水,受到父亲的打骂。父亲严厉

12、的告诉他:“我用我的生命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林清玄一边烧火一边流眼泪,他对自己说,“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埃及。”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台湾,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埃及。3摩西奶奶摩西在美国家喻户晓,1860年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做了15年的女佣,她的大半生像所有家庭妇女一样,忙碌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之中。闲暇之余,她喜欢上了刺绣。76岁那年,因关节炎复发,摩西不得不放弃刺绣,改为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夜成名,成为了美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101岁去世,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13、。她用101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想做的事,现在也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诗意盎然。生命,是一树花开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

14、;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深深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

15、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面含微笑,温暖如初。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

16、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赏析】这篇文章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