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2693366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5、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绿线内的 5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第一课时主要过程:(一)谈话揭题,提出问题。(二)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把课文的每一句话读通顺,读流利,没把握的可以请教别人,会了再多读几遍,读熟为止。(三)给出段落,概括大意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 1、2 节) ;第二段(第 3 节) ;第三段(第 412 节)自读课文,用一两句比较简洁

2、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概括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在高年级段继续加强和巩固概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再读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思考,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做批注。(五)巧记生字,示范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把握五个层次的“对话”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对话与课题对话1、指名读题,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强调地点“天游峰” ;强调人物“扫路人” ;强调地点和人物“天游峰” “扫路人” )22、天游峰是怎样的?扫路人又是怎样的?到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从中你读懂了

3、什么?(二)第二个对话与天游峰的对话1、读读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2、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朗读指导同步进行: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3、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在内容或写法上,你喜欢这句话的什么?(体会动词“抛” ,体会比喻和夸张手法运用的恰当和具体)(三)第三个对话与游人对话1、到课文中找出写游人表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写出了游人登天游峰时的吃力的样子;“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写出了游人畏难的情绪和状态。3、再读句子。想象说话:如果你来到天游峰,你会怎么做?

4、4、毛主席的一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想对“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的游人说什么?(四)第四个对话与扫路人的对话1、读读你划的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并说说它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的?你体会出了什么?2、交流:外貌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预设:老人很有精神;很朴素)动作的:“老人引我进了屋,为我沏了一杯茶。 ”“老人摇了摇头,伸出了七个手指头,然后悠然地说”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热情好客、性格开朗) ;语言的:“

5、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 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预设: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勤劳,自信等)3、比较游人和扫路人面对天游峰的不同状态,你想到了什么?4、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山势如此之险、工作量如此之大的生活面前,他难道真的不累吗?(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鼓励学生“据文而辩” “据理而争” ,不求最终答案,只是关注过程,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五)第五个对话与文中的“我”和自己(学生)对话31、 “我”

6、作为一个游客,在天游峰面前是怎样的表现?找出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2、交流:“我终于顺着这跟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预设:作者不怕山高路险)3、 “我心里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作者为了什么倒抽一口气?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倒抽一口气表明作者很惊讶。惊讶什么呢?揣摩“我”的内心活动说一说)4、 “30 年后我再来看您!” (预设:这句话你能读到它背后的意思吗?)5、读一句话我们不仅要读明白它字面的意思,还要读透它背后蕴含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你读懂了哪两层意思?(表面上写老人的笑声传得很远,隐含的

7、意思是老人的自信、豁达和开朗永久地铭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老人给“我”的启迪一直激荡在“我”的心中。 )6、读罢课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7、学生交流。(六)教师总结天游峰的扫路人赞美的是一位自信、豁达开朗、攀登不止、生命不息的老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一座点亮人生的灯塔,伴随我们远航。送给同学们两句话:1、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做一个快乐的人。2、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七)作业设计1、想象练笔:三十年后的一天, “我”又来到了天游峰,看到了银丝一样的阶梯,耳边又传来了“哗哗”的声音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2、模

8、仿课文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3、课余阅读老人与海 。板书:天游峰 的 扫路人第一险峰 不累九百多级 自在悠闲层层叠叠豁达开朗 自信4【积累运用】(一)写人物外貌的成语:眉清目秀、容光焕发、冰清玉洁、明眸皓齿、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婀娜多姿、仪表堂堂、衣冠楚楚、亭亭玉立、鹤发童颜、面黄肌瘦、蓬头垢面、骨瘦如柴(二)写人物外貌的句子:1、这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中等身材,四方脸庞,由于长年在地里干活,脸上的皮肤显得很粗糙。好像好几夜没睡上安稳觉,他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 2、李阿姨快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

9、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3、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三)人生格言: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 2、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消沉沮丧。 海伦凯勒【美】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英】 课后反思:516、最大的麦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垄”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通过语言文字

10、,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4、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发现问题;再读课文,奠定基调。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2、板书课题。(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1、。(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嘲笑:用言语挖苦、取笑人。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6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4、师生梳理问题:预设: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

12、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五)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对照列出的问题仔细读课文,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2、交流解决的问题。(六)指导书写。(七)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朗读课文1、我们夸一个人有见识、很聪明的时候,经常会用上这个词,猜猜,什么词“智慧”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那黄灿灿的麦田,找寻那一株最大的麦穗,感受一个智者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2、我们班有好多同学朗读课文特别棒。老师要请七位同学读课文。谁愿意读站起来。分段读课文。(二)触摸语言,感悟智慧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在弟子

13、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一读。语言要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可以读透。这三句话分别是苏格拉底在什么环境中说的?1、品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苏格拉底的话是在给弟子们提要求。他会用怎样的语气读?给别人提出要求要清楚明白。我们还可以怎样读?联系下文想想“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2、品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联系上下文读读这句话,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再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份心情表现7出来。 (预设:责怪;批评;警告;遗憾教师追问:问什么?)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14、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这些弟子在摘麦穗时是怎么想的?这时候如果你在场,你会给他们怎样的建议?3、品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这次又是以怎样的语气说的?(告诫、善意的提醒) 苏格拉底肯定了什么?在肯定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看来这个分号不简单,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变得更完整,更深刻。醉

15、翁之意不在酒。你从苏格拉底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如果再给弟子们一次机会,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三)感悟中心,提升认识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真的一无所获吗?哪一个字告诉你了?(悟)2、是的,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3、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点名读。 说说“最大的麦穗” 、 “饱满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的含义。苏格拉底的测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把“麦穗”换成“机遇”去说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16、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我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你愿意把这段话中哪一句记在心里?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让同学们都喜欢我的语文课。今天或者说现在,我就是要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8再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总结教学,实践感悟1、按照分号的不同用法,各写一段话。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