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92850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一 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知识点一 “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2)农作物:粟和水稻。(3)传说: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农耕实践。2.农业的地位(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2)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预习评价】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2.(判断)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知识点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东汉: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

3、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预习评价】1.(判断)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思考)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答:由“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3.(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答:3.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知识点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内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破坏: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各种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农民被

4、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2)表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出现民众暴动。(4)结果: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农民阶级: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预习评价】1.(判断)井田制和均田制都属于土地国有制。()2.(思考)我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试答:封建土地私有制。知识点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

5、赋税(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徭役(1)基本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2)积极作用: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3)消极作用: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预习评价】1.(判断)小农经济

6、是封建王朝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判断)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封建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知识点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水利事业的发展(1)远古: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并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战国: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3)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 王景成功治黄河等。2.灌溉工具的进步(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预习评价】1.(判断)“井渠”是新疆地区人民最早创造的。()2.(思考)“水

7、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说的是我国古代哪项著名水利工程?试答:都江堰。【历史概念】 农业耕作方式(1)“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2)“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是“耕”的层面,它囊括物的因素;“粗放式农耕”与“精耕细作”是经营的层面涉及技术因素;而“大规模简单协作”及“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组织方式的层面属于人的因素。【图示巧记】 农业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易错防范】 理清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8、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易错防范】 古代耕作技术始终未实现革命性突破自唐代出现曲辕犁,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始终没有革命性突破,根源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而西方在19世纪中期已经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历史概念】 商周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图示巧记】 古代土地兼并的影响【

9、易错防范】 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 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易错防范】 精耕细作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主题精耕细作的农业 史料探究1.农业的耕作方式史料注:注意观察图一的犁杠是直的,而图二犁杠是弯曲的。 思考图二与图一相比有何优点?反映了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案优点:减轻了自身重量,使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随心所欲;

10、耕作平稳,利于水田使用;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方式:铁犁牛耕。影响: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农业的经营方式史料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注:“耦”二人并耕;“千”概数,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思考史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组织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由集体耕作制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制过渡。3.水利与灌溉技术史料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注:“水能利物”意为运用水利。思考上述史料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农业工具?有何意义

11、。答案唐朝的水转筒车。实现灌溉工具由人力、畜力到水力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营方式看,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2.从生产方式看,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从农业结构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并不断强化。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

12、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主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史料探究1.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注:“男”“女”“桑麻”“头白不出门”为史料关键信息。思考史料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答案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

13、自足的自然经济。2.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史料一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一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史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救荒活民书注:“赈贷”是中国传统救荒政策的一项具体内容。思考分析上述史料,归纳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徭役沉重、土地兼并、赈灾不及时、自然灾害。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

14、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3.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名家论史 观点: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导读: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封建统治。 主题古代的

15、土地制度史料探究1.井田制史料注:中间一块为公田(八家躬耕,所得归属于贵族),周边八块为私田(八家一人得一家,所得归每家所有)。思考史料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答案反映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私有制史料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注:彘(zh),豕也,即猪。思考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的土地制度有何不足?根源是什么?答案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不足: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时期表现形式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