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92513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某地农民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眼睛盯着城里人的餐桌找市场,变“咱种啥他吃啥”为“他吃啥咱种啥”,既丰富了城里人的菜篮子,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此回答12题。1该地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依据是()A国家政策和措施B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C市场需求D气候、地形、土壤的特殊性2当地农民为了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使用绿肥等有机肥使用高效化肥使用农药防治虫害采用生物防治虫害ABC D解析:1.C2.B第1题,从材料可知,市场最终决定该地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第2题,使用绿肥等有机

2、肥,采用生物防治虫害,可以避免蔬菜、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湖北省西北山区的某个乡种植玉米。但由于海拔高,秋天玉米还没有成熟就枯萎了。后来,当地农民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春季可以提前播种出苗,玉米就能完全成熟了,据此完成34题。3以前,造成此山区玉米不能完全成熟的自然因素是()A水分 B地形C土壤 D市场4后来,玉米能够成熟是因为()A全球变暖,温度提高 B运用技术,调节热量C改善光照 D提高土壤肥力解析:3.B4.B第3题,从题干中的“海拔高”可知造成山区玉米不能完全成熟的自然原因是地形。第4题,后来玉米成熟的原因是运用地膜覆盖技术调节热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

3、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读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情况的部分资料,回答56题。农场主经营方式面积年收入备注李春风种养结合200亩20万(种田13万养猪7万)现有53户计划发展100户张小弟机农结合200亩20万(农机服务4万种田16万)现在140户计划年增20%总体情况:松江现有家庭农场1 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5家庭农场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4、()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交通运输的完善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政策的扶持A BC D6松江家庭农场的发展将导致该地()A粮食作物品种调整 B农业水利工程量减少C非农用地面积减少 D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解析:5.C6.D第5题,家庭农场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第6题,松江家庭农场发展会导致该地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下图表示某城市鲜花、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78题。7阶段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8阶段鲜花和蔬菜销售方向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便捷的交

5、通和保鲜技术C城市人口的减少 D农产品过剩解析:7.C8.B第7题,从阶段图中可知鲜花、蔬菜以内销为主,鲜花和蔬菜产区布局的原则是距城区近,即影响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第8题,阶段以外销为主,其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技术。近年来“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管理温室大棚生产、开展网络销售;与网站联合举办农业生态旅游节,吸引城市居民前去观光采摘。据此回答910题。9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互联网农业”给农业带来的显著变化是()A农业生产规模缩小 B市场定位更加精准C农业布局日趋集中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10“互联网

6、农业”时代,下列农业区位因素中,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是()A自然 B劳动力C交通 D科技解析:9.B10.D第9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获得市场信息来源广、速度快,从而能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第10题,网络、智慧平台等都体现了科技因素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水源C地形 D土壤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 B鱼塘C果园 D菜地花圃解析:1.C2.A第1题,图中

7、显示的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的布局模式,这种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复杂、水热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2题,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城市郊区农业中,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原产于非洲的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的木本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油产量的近10倍,在油料作物中居首位,有“世界油王”之称。读世界油棕种植区的地理扩散图,完

8、成34题。3近百年来棕油产量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地居民消费增长A BC D4我国油棕种植面积较小,其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土壤 D水源解析:3.A4.B第3题,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技术的提高,棕油产量不断上升。第4题,油棕主要分布在热带气候区,而我国热带气候区面积小,因此油棕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较小,可见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气候。5读下图,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A BC D解析:选A茶叶适宜种植在南方丘陵低山区。(全国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

9、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68题。6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7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8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须

10、()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解析:6.C7.D8.A第6题,巴西位于低纬度地区,境内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其中不少地区的土地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今后可以开垦种植大豆,因此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大,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第7题,巴西是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劳动力的价格较低,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低于美国。第8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依靠经验,科技含量较低,因此我国大豆的质量较低,故今后我国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大豆质量。9读下表,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某地农民平均年收入构成

11、情况收入来源乳产品牛肉花卉小麦其他比例/%2015352010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解析:选C从表中可知该地种植业与畜牧业比例大致相当,故为混合农业。二、综合题10下图是农场A和农场B的有关资料。仔细阅读,回答下列问题。(1)两农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均属于_,判断理由是_。(2)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3)两农场中比较接近人口稠密地区的可能是_,判断理由是_。解析:第(1)题,从两农业的生产结构上可知,两农场均为混合农业。第(2)题,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好,农民可以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可以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第(3)题,B农场以乳酪、牛肉、花卉等为主,说明农场应接近人口稠密的城市。答案:(1)混合农业农场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比例(2)混合农业有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混合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农民可利用有效时间安排农业活动。(3)B农场B农场的全年收入以乳酪产品、牛肉、花卉创造收入为主,说明其为城市和人口聚居区提供大量的乳、肉、蛋、禽等生活食品及花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