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92468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孔子其人1出身: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2求学活动:孔子从小勤奋好学,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3教学活动:孔子30岁左右时,已博学多才,他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4政治活动: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青年时代只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后来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5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晚年收集古代的文化典籍,整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其一生的主要言论被弟子们收集整理在论语里。理解深化孔

2、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二、孔子思想1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但“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2)“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2克己复礼(1)“礼”是指周礼。(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3中庸之道:提出要遵循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4教育思想(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

3、悱不发”。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三、孔子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中国(1)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2)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2对世界(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对法、德等国思想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重点精讲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1)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

4、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2)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知识图示主题一孔子其人史料一图一孔子周游列国图二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史料二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问题思考(1)孔子周游列国,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2)这段话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人性品德,自己有何感想?提示(1)

5、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2)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艰苦奋斗,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主题二孔子的政治与教育思想探究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主张史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问题思考上述史料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提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探究点2孔子的教育思想史料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6、。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主题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史料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问题思考综合史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提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

7、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答案C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孔子体贴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

8、序,A、B、D项与此相反。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答案C解析孔子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不能乱了规矩。所以才说: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维护周礼。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答案A解析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

9、无类”的思想。它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答案D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材料中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6

10、阅读下面材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回答:(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答案(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

11、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解析所给材料体现了孔子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基础达标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2、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A项中“历代君主”的说法太绝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此结论。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可知,孔子对鲁国大夫命人表演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不满,这实际上是对其破坏周朝的礼乐制度的批判,故选C项。3下列言论或行为能体现孔子“礼”的思想的有()君臣有别,长幼有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季氏大夫跳“八佾舞”克己复礼A B C D答案C解析的表述不符合“礼”的内涵。4在某

13、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C“当仁不让于师”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C解析A项体现的是“有教无类”;B项体现的是“因材施教”;D项体现的是学习上的诚实态度。学生与老师展开激烈辩论,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体现的是“当仁不让于师”的主张。5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含义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诲人不倦 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有教无类”的“无类”即表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最能体现孔子的“爱人”思想

14、,故选D项。能力提升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总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2)方法: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解析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从孔子的出身入手,结合材料进行认识总结。第(3)问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