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92052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2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3 第34课时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5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6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1 原因 1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分封制瓦解 3 阶级关系上 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 思想文化上 从 学在官府 发展为 学在民间 2 流派 主要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等流派 3 特点 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 融合 4 影响 1 思想上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 文化上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7 思维导图 知

2、识清单 微点拨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 道 墨 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 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 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8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二 主要流派1 早期儒学 9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2 其他学派 10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11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自主探究想一想易中天在 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中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 社会制度 政治制度 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孔子的 救世之策 包含哪些内容 并说明孔子的 救世之

3、策 在当时的处境 提示 1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2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 而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富国强兵 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因此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 12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辨一辨儒家的 仁爱 与墨家的 兼爱 的不同提示 两者的范围不同 儒家的 仁爱 范围较窄 主张 克己复礼 和 仁 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 兼爱 具有广泛性 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串一串 百家争鸣 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 儒家推崇 人治 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 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 王道 2 法家提倡 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

4、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即所谓的 霸道 3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 帝道 13 主题一 主题二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图片说史 孔子讲学图 解读 孔子讲学图 中 孔子盘坐于台席 弟子跪坐于四周 众弟子年龄悬殊 衣着各异 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 礼 同时体现了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 14 主题一 主题二 真题溯源 2018海南单科 21 材料孔子认为 礼乐制度的松弛 崩坏 导致社会动荡 极力主张 道 导 之以德 齐之以礼 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称 上好礼 则民

5、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 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 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 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 不学礼 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 中国儒学史 15 主题一 主题二 思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提示 背景 礼乐传统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思想活跃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提示 主张 重建礼制社会 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 积极入仕 以礼治国 人人都践行周礼 16 主题一 主题二 论从史出先秦儒学的基本特

6、征1 政治特征 重视传统 注重继承 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强调为政以德 重人治 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2 伦理特征 强调仁和礼 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 经济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 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 要重义轻利 4 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 义 信等 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17 主题一 主题二 高考例析1 2016海南单科 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 主张涵养 浩然之气

7、倡导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8 主题一 主题二 19 主题一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材料解读材料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解读根据材料出处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 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 不扰民 就能治理好社会 20 主题一 主题二 真题溯源 2015课标全国 40 节选 材料 孟子 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8、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 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 孟子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提示 法制观念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维护人伦 21 主题一 主题二 论从史出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1 在治国上 儒家主张 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 性本善 而荀子

9、主张 性本恶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 制天命 而老子主张 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 而道家主张 逍遥 的人生态度 强调 超脱 22 主题一 主题二 高考例析2 2015课标全国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3 主题一 主题二 24 主题一 主题二 25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1 春秋战国时期 士 阶层的崛起 1 起源 士的起源很早 但直到春秋时期 士大多数还都是有公职的 属于低级贵族 有一定量

10、的 食田 受过礼 乐 射 御 书 数等 六艺 教育 能文能武 有权参与政治活动 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 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 规模也很小 2 兴起 战国时期 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 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 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 而不受国家 宗族以及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的限制 当时的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 也都积极延揽士人 这样就为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使之成为当时社会 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 26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3 分类 吏士 司法官的属吏 乡士 遂士 基层临民的官吏 泛指各种属吏

11、技艺之士 指有一技之长和专门技能的人 即手工业者 商贾之士 指经营工商业之士 方术之士 指卜 巫 相面 看风水 求仙药之类的士人 其他 勇士 国士 秀士 俊士 烈士 志向高远的人 豪士 豪杰之士 厮养士 车士 都士 27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2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大概从16世纪开始 孔子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 几百年来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 哲人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 中国传教史 中说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他所说的 话 和他的生活态度 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 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故此 他所说的或所写的 没

12、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 直到现在 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 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28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第二种形象是 智者 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 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 构成中国人教育 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 但他认为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 不能算是哲学家 黑格尔的理由如下 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 或者说是 一些善良的 老练的 道德教训 孔子不懂思辨哲学 因此 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 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 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三种形象是 完人 18世纪 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 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伏尔泰赞同孔子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他尤其赞美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的格言 以为 西方民

13、族 无论如何格言 如何教理 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 孔子常说仁义 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 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 29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 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 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 国人与野人 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 礼乐制度下移 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 通过 学而优则仕 的途径 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 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 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 正是新兴的 游士 阶层的最初代表 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 百家争鸣 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 的公共舆论 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 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 使 君

14、子 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 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 一种人生典范 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 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王思睿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30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解读作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的历史作用 作者认为 百家争鸣 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势力的兴起 冲击了商周时期的宗法贵族社会秩序 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的公共舆论 从而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 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 百家争鸣 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1 1 2 3 4 5 一 考查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1 史记 中记载 战国时期申子 本于黄 老而主刑名 韩非子 喜刑名法术

15、之学 而其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 道 法两家主张一致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A 解析 史记 中的记载认为 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 韩非子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故A项正确 道 法两家主张并不一致 故B项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 故D项错误 32 1 2 3 4 5 2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 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期 为秦统一中国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的是 A 兼相爱 交相利 B 无

16、为而治 与民休息 C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D 寄治乱于法术 托是非于赏罚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 可知该思想家的观点符合法家思想 A项是墨家的 兼爱 思想 故错误 B项是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故错误 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 故错误 D项强调用 法术 赏罚 来治理国家 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D项正确 33 1 2 3 4 5 二 考查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3 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 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 早于孔子 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 晚于孔子 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胡适的观点正确C 研究 老子 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C 解析 老子的墓葬无法确知 故A项错误 史载也是后人的记载 不能说明胡适的观点正确 故B项错误 老子 一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我们推测他所生活的时期 故C项正确 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并不合理 主观性太强 故D项错误 34 1 2 3 4 5 三 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4 班固在 汉书 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