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91711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ppt(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现代流变 提纲 一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沿革二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三 儒家文化特点及精神 一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沿革 1 儒的来源 儒 的名称 早在商代就有 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 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 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 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 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 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 但春秋时代的儒 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 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 他们出仕于朝堂 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 居于家中 可对父兄尽其孝悌 遇事尽量按 礼 的规定约束自己 不饮酒乱其本性 2 儒家指先

2、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儒家者流 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 汉书 艺文志 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 应运而生 初步发展 春秋 3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 理学 批判继承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新儒学 二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西汉 董仲舒宋明 周敦颐 张载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李贽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近现代 梁漱溟 冯友兰 钱

3、穆 余英时 一 先秦儒家1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 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新儒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 由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 整理并删修殷周以来的古代典籍 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所以 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学开始于孔子 并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即称为 儒家 孔子的基本思想 一 仁 的含义 核心 人道原则 仁者 二人者 故仁肯定人的尊严 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 理性原则 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 而且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1 仁是爱人 2 仁是克己3 仁是爱憎分明4 仁是勇敢5 仁是刚毅坚强6 仁是木讷 孔子的基本思想 二 礼 礼的意义 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 婚 丧 祭的

4、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 道德规范 周礼的基本内容 1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 2君 臣 父 子的等级制度 爱人 把别人当作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述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雍也 克己复礼 把自己当作人 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 仁 仁的内容 孔子 司马迁与商人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而 赐不受命 而货殖焉 亿则屡中 先进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不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者也 学而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 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沽者也 子罕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 小人富 以

5、适其力 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 失势则客无所之 心而不乐 子赣既学于仲尼 退而仕于卫 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 七十子之徒 赐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 国君无不分庭 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之名扬于天下者 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司马迁 史记 货殖列传 先秦儒家的分化 儒分为八 孔子死后 分化出来八个门派 子张之儒 子思之儒 颜氏之儒 孟氏之儒 漆雕之儒 仲良之儒 孙氏之儒 乐正氏之儒 他们的代表人物主张不同的观点 他们相互批评 互相争论 孟子 约前372 前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城市 人 受业于子思 孔子之孙 名 之

6、门人 著书有 孟子 七篇 被定为孔子的唯一继承者 被称为 亚圣 2 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的基本思想 一 性善 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的基本思想 二 仁政 他认为 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 为此 孟于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 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 以达到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那种境界 在 仁学 理论方面 孟子补充提出了 义 仁 是发自内心之爱 义 是为人之道 如他所说 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 在孔子 杀身成仁 的基础上 他又提出了 舍生取义 这就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在政治思想方

7、面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 人本思想 提出了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主张 他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孟子从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 仁政 的观念 即主张国家要养民 要实行 仁政 并且就实施 仁政 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 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 约前313 前238 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 卿 故又称荀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 人 先秦著名思想家 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 一书 荀子思想 性恶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 礼义 但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 孟子强调 性善 荀子强调 性恶 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

8、也 即 善 是人为的表现 而不是人的本性 因为人性恶 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 教化来帮助人为善 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 是提出了 明于天人之分 的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1 孔子 性相近 习相远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不过 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 也没有明确回答人性是善是恶 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 孔子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 他明智之处就是少谈 不武断下结论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2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力倡人性善论 人性之所以是善 是因为人生来

9、就具有天赋的 善端 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 认为人有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是与生俱来的 是人生固有的 善端 代表人的善 人心有善端 就表现为人性之善 所以人性是善的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3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 人生来的本性是恶 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 人人都是 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由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 是性中自有 不待学而自然的 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 决定了人性的恶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4 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在告子看来 性无善无不善也 善与恶都不是性 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 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而使性

10、或变为善 或变为恶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5 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世硕认为 人生来具有 善 与 恶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 是先天具有的 与生俱来的 这如同气有阴阳一样 阳气表现为善 阴气表现为恶 因此人有善有恶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6 老子 庄子的性自然说道家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 自然性最明显的特点是原生性 老子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见素抱朴 用原生之 朴 来形容人的本性 庄子则是进一步发展了性 朴 之说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7 墨子的性自利自爱说墨子认为人的本性是 男女 和 生利 是 自利 和 自爱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8 法家诸子的性好利说法家多用 情 和 欲 来描述人性 其核

11、心是 利 管子 说 民之从利也 如水之走天下 商君书 说 民之性 度而取长 称而取重 权而所利 民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9 杨朱人性 为我 说杨朱 为我 之说 是由儒道墨人性论主流思想中涌出的一股异流 杨朱将人性从偏颇之处加以解说 但却恰好触及了人性的本真 即人的自私性 杨朱主张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 不取也 利己而不损人 儒家十三经典 儒家本有六经 诗经 尚书 仪礼 乐经 周易 春秋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据说经秦火一炬 乐经 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 孝经 共七经 唐时加上 周礼 礼记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尔雅 共十二经 宋时加 孟子 后

12、有宋刻 十三经注疏 传世 十三经 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就传统观念而言 诗 书 礼 易 春秋 谓之 经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属于 春秋经 之 传 礼记 孝经 论语 孟子 均为 记 尔雅 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二 汉代儒学 董仲舒生平及著作董仲舒 前179年 前104年 西汉广川 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 人 享年75岁 汉书 记载有123篇 研究 春秋公羊 学著称 春秋繁露 82篇 春秋决狱 举贤良对策 等 治学精神 三年不窥园 学术造诣高深 拜师者甚多 誉为 博学君子 汉代孔子 景帝时任博士 文教 武帝时三次问对 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纳 政治不得志 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前121年托病弃官 董仲

13、舒的思想 天意主宰一切 天者乃万物之主 天意尊阳抑阴 天人感应 天地之生物者 莫贵于人 人 受命于天也 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 形体骨肉 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 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 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 神气之类也 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 人是天的缩影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有道德情感 并以之赋予人 天以天下予尧舜 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阳为主 阴为辅 君为阳 臣为阴 故应该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是 天意 的安排 五伦 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 义 礼 智 信 即 五常 二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 故任德教而不

14、任刑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以奉天法古为旗号 将儒学神学化 三大文教政策 指导思想 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夫万民之从利也 如水之走下 不以教化堤防之 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 其堤防完也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刑罚不能胜者 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 摩民以谊 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董仲舒思想 1 教化之本在人才 人才之本在教育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 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 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 对亡应书者 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15、臣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意义 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太学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 以太学养士 官吏的摇篮 2 重选举以取士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 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类人才各尽其材 改革官吏铨选制度 设立察举制 各诸列侯 郡首岁供二贤人 经观察贤者有奖 不肖者有罚 使诸列侯 郡守 二千石 各择其吏民之贤者 岁贡各二人 以给宿卫 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 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 诸侯 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 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 则三王之盛易为 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 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 则

16、廉耻殊路 贤不肖异处矣 3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 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否则 百家殊方 法制数变 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 仍然很难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 意义 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 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 同时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 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三 宋明理学 儒家文化的新形态 1 北宋理学四大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 周敦颐 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程颐 程颢 理 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 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 它 在天为命 在人为性 人与宇宙只为一体 知识和真理只在内心 欲明天理 只需识心见性 1 濂学代表周敦颐生平及其著述周敦颐 1017 1073 字茂叔 世称濂溪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