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91621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一语文期末练习:文言文复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文言文期末练习(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2、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 阙秦以利晋 阙:使侵损,削减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唯君图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 与夫晋,何厌之有

3、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邻之厚,君之薄也 子亦有不利焉 顷之未发C. 夜缒而出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4、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的是郑国灭亡了,秦国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B.如果郑国灭亡了,领土肯定被晋国侵占,晋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会相对减弱,这是“邻之厚,君之薄也”的意思。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的典型事例。D.“阙秦以利晋”虽然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使秦穆公对晋国的侵略野心有了警惕,这是他解除“秦国围郑”的重要原因。7.翻译下列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

5、,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6、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相信B、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9.对下列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厚B、今闻购将军头:用重金悬赏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阻塞不通,意为“处境困难”D、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10.对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思和

7、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11.从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12.翻译下列句子。(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

8、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三)鸿门宴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

9、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3.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杀人如不能举 B、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刑人如恐不胜 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拜谢 卮酒安足辞 C、 D、乃令张良留谢 何辞为14.下列古今异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山东省 B、约为婚姻:因结

10、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而听细说:详细地说 D、备他盗出入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羽。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刘邦这边将士们上下一心,同心协力。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指责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决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嘉的勇士,而且还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16.翻译下面句子。(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11、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高一语文文言文期末练习答案(一)1、B 渡河 2、C 如果 3、D 4、C 5、C 6、C7、(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现在晋国已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二)8、A 9、A 10、D

12、11、D 12、(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如果没有太子这样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如果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洗雪了。(三)13、A 如:唯恐。 意:料到/意图 谢:感谢/辞谢 辞:推辞/告辞14、D 山东:崤山以东 婚姻: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细说:小人的谗言。 15、C16、(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