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9157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潭文化读本1作者:湘潭雄杰创意顾问机构 宋 励 13874917616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将做官奉为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主要途径,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官也是如此。首先,到哪儿当官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幸运者可能在京城为官,不走运者会外派到岭南等化外之地为官。其次,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也就进入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触礁遇险而受到贬谪的官员。第三,最倒霉者,是那些读了书却没有做到官的落魄文人群体,为谋得一官半职而在投亲靠友中四海飘零。在大唐时代,这三类读书

2、人中的不少人曾旅居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之地的湖南,其中的褚遂良、杜甫、韦超、柳宗元及李白、韩愈、元结、杜荀鹤等人与湘潭有着不解之缘,共同撰写了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晚年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到湖南当潭州都督。一日褚公到湘潭城西的壶山即陶公山游览,当见到苍松翠柏掩映下气度不凡的石头寺时,睹物生情,忧愤交集中奋笔写下端庄恢宏的“大唐兴寺”四字,改石头寺为唐兴寺,以寄寓自己匡扶唐王朝、希望大唐王朝兴盛之意。其实,湘潭的这个石头寺是颇有来头的,先是晋朝名将陶侃死后捐宅为寺方有“寺” ,而“石头”之谓则是从壶山这一石头山感悟而得来。平心而论,褚公若无足与陶侃比肩的地位与才华

3、,身上若缺乏大唐王朝的开国气派,他是不会擅更寺名的,毕竟石头寺这一寺名已历经了二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六朝时期湘潭境域内的人文氤氲与成长。褚遂良出身名门望族,政治上深得唐太宗李世民信任,书法造诣精深,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书法四大家。唐太宗在朝廷上论及群臣时对褚遂良作过如许评价:“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这也是“小鸟依人”成语的出处。我们今天对娇小温柔的女性很喜欢使用它,殊不知它当初竟是用在了一个十分刚烈的直鲠之臣的身上。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公元 649 年,唐太宗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

4、“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湘潭文化读本2作者:湘潭雄杰创意顾问机构 宋 励 13874917616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情,我就放心了。 ”于是命褚遂良起草诏书。即位后的李治即是唐高宗,此时的褚遂良达到了其为官生涯的巅峰,先是封为吏部尚书,后又当上了事实上的宰相。几年后因强烈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差点掉了性命。唐高宗碍于长孙无忌求情,没对褚遂良处以重刑,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贬为偏远荒僻之地的潭州都督。褚公任潭州都督、总览地方军政三年中,为体察民情,经常巡视歇居各县,在湘潭、湘乡留下了许

5、多足迹和笔迹。原嵌于唐兴寺寺门上的“大唐兴寺”汉白玉石额现陈列于湘潭市博物馆。褚公在湘乡涟水河边的感应寺停驻时,创作了湘潭偶题一诗,以洗练的笔墨,由远即近,由野外至城内,由白天到夜晚,由灯火到月亮,由自然景色到市井景观,描绘出一幅春色美丽与市井繁荣的湘潭画卷:远山遒劲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大约在褚遂良离开潭州 110 年后,在中国古典诗坛中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来到湖南。杜甫自幼好学,受到良好教育,但一生功名不顺,恰又逢“安史之乱” ,更给寥落的仕途雪上加霜。759 年他在成都筑草堂定居下来,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找了个挂名吃饭的闲差事。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

6、,767年便决定走出四川,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本想北行洛阳,但因战乱未能成行,就从湖北进入湖南。769 年清明节后,杜甫从长沙乘舟前往衡阳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路经湘潭时兴致很高,遂写下发潭州诗一首: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这是杜甫第一次来湖南,也是最后一次来了就没有再离开。在长沙停留时应已参观了贾谊旧居,到湘潭后也下船游览过石头寺,欣赏过褚遂良所书“大唐兴寺”寺匾,回到船上发思古之幽情,便写了此诗。花送客,燕留人,暗写长沙人情淡薄,寄托对旧交韦之晋的希望。不料到了衡阳后,才知道韦之晋已调任潭州刺史,真

7、是命运作弄,等杜甫匆匆赶回长沙,韦之晋不幸去世,这就使他的生活深深陷入困顿之中。贫病交加中的杜甫栖身于湘江上的小舟之中,靠给人奉赋赠诗取得一点点接济度日。后因病情加剧,不便住在船上,遂湘潭文化读本3作者:湘潭雄杰创意顾问机构 宋 励 13874917616移居长沙城里一处临江的楼上,即现在的长沙河东城区西湖桥杜甫江阁所在地。只是当年杜甫所住的江楼,远没有后人为纪念他而于本世纪初修建的杜甫江阁这么气派。住在江楼的杜甫处境虽艰难,却仍为无补于国事而惭愧, 楼上一诗写病卧江楼时的忧国感伤情怀: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恋阙劳肝肺,论才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病卧楼上,俯

8、仰天地,深感自己无益于国家,徒然搔首抽簪而已。地有四极,东西南北,皇舆(借指朝廷)在东南西三极之北。五湖,指洞庭、青草、彭蠡等五个湖泊。 “三极北” 、 “五湖南”极写自身与京都相距遥远,难以报效朝廷。因一直谋求出仕为官而催伤肝肺,论起才干又愧对可作栋梁的优质楠木。身当乱离之世难以自救,恐怕终究会老死于湘潭。一个人活到了某种份上,往往会对自己的生死产生深刻的洞见,杜甫对自己客死湘潭的这一洞见,一年后成为令三湘大地永志难忘的事实。 “终是老湘潭”句成了杜甫生命的绝唱,在翌年寒风凛冽的冬末春初之交,杜甫病死在飘荡湘江上的一叶孤舟之中,走完了他忧国忧民、坎坷多难的一生。 “终是老湘潭”的绝笔,将使湘

9、潭这块土地永驻中华诗圣之魂。历史难以精确回放却可以合理推测。病卧于地处潭州州府长沙江楼的杜甫,怎么会想到客死湘潭而不是长沙?做梦都想回到中原故土的杜甫,怎么会想到客死湘潭而不是岳阳?要知道湘潭是在长沙的西南方向,在长沙的上游,是离故乡更远的地方;而从长沙走水路往北便到岳阳,是离故乡更近的地方。这说明,长沙、湘潭、岳阳这三个地方,在杜甫性灵家园中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这么多月在潭州州府长沙,虽然也遇到一些好心人的接济与帮助,但就心理上的总体感觉而言,还是“人情淡薄”占了上风,回家的盘缠筹措了许多时日仍是没有着落便是佐证。若要客死他乡,杜甫是不愿死在长沙的。死在岳阳如何?杜甫也不愿意,有诗为证:昔闻洞

10、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杜甫从湖北公安到湖南,先是到了岳阳,到的时候是冬季。这年春节前后,湘潭文化读本4作者:湘潭雄杰创意顾问机构 宋 励 13874917616住在船上的杜甫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登岳阳楼 。此诗,诸家皆赞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象,一“坼”一“浮” ,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这就是杜甫对岳阳的第一印象。可以想象,病弱中的老杜若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宁的性灵栖谷,断不会选择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上去构筑。想必是湘潭城西的陶公山、唐兴寺给其留下了颇为美好的

11、深刻印象,美丽湘江边的这一自然与人文兼备的胜景,悄然成为其性灵世界的第二故乡。如果不能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故土,那就不妨在陶公、褚公等先贤青睐的湘潭这一方土地上去建构自己的性灵家园吧。杜甫的旧交韦超,曾在岭南为官,协助节度使分管一方面工作。他多次沿湘江往返,曾弃舟在湘潭登岸访友,可惜与杜甫失之交臂,留下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诗一首:北风昨夜雨,江山早来凉。楚岫千峰碧,湘潭一叶黄。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此系诗人于清晨离开湘潭时寄予杜甫的诗,充满了诗人对旧友的想念以及对人生的感喟。作者即将离开湘潭,正是青山倒映、碧波如镜、红叶飘落江中的时候,不知不觉秋天又降临了。作者“相

12、忆”的好友“湖外客”杜甫现在又在何方?可惜无“南雁”捎来他的“报章”书信。 “楚岫千峰碧,湘潭一叶黄” ,状景写意,如图似画。后人曾以“湘潭一叶黄”句在陶公山下建亭纪念此事,名“黄叶亭” 。湘潭市湘江铁桥的北侧有一亭,名岸花亭。清光绪湘潭县志如此描绘:“亭在观湘门外,临江之浒,帆影渔歌,昼夜相接,晴光潋滟,青翠扑人。 ”岸花亭是湘潭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按其诗句“岸花飞送客”而建的。明崇祯初年,湘潭诗人王岱等倡立岸花诗社,以诗人的浪漫方式缅怀诗圣杜甫,历代以来留下许多优美诗篇,以清代诗人何承珍岸花送别一诗最为明白晓畅:岸花送客何诚意?樯燕留人尚有情。欲识湘潭别离很,碧天无际水盈盈

13、。湘潭文化读本5作者:湘潭雄杰创意顾问机构 宋 励 13874917616杜甫魂归湘潭之后约三十多年即 805 年,与韩愈并称“韩柳” 、身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湖南,与被贬广东的文学家、诗人刘禹锡结伴沿湘水南行,至湘潭驻留数日,留下了宝贵诗文。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是柳宗元再上湘江一诗,直白通俗。既然是“再上” ,说明已不是第一次游览湘江。从诗的内容看,此时的柳宗元既感前途渺茫,又对朝廷充满了期待与幻想。毕竟他还年轻,只有 32 岁,不想在贬谪之中度完一生。然而,他的期待终归没有成为现实,他的幻想也就成了永远的幻想。尔后的十五年仍是贬谪人生,47 岁的英

14、年,肉体的生命便画上了句号。柳宗元有一个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一个虔诚信佛的母亲,从小耳濡目染,这为其尔后“统合儒佛”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湘潭停留期间,柳宗元还为湘潭县仙女山龙安寺海禅师墓撰写了流传千古的龙安海禅师碑铭 ,研赏这一碑铭,不难感受到他深厚的佛禅文化底蕴。今有学者研究唐宋八大家与佛教的关系,指出这八位大师级人物虽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但也并未对佛教一概否定,在传世诗文中留有很多痕迹。佛教带来的轮回学说,在唐与宋的士人中有两种不同的关注形式:唐人喜言来生,宋人好语前世。815 年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因病去世,走完他贬官生涯的最后一程,临终前的情形史书未有记载,想必也是带着对美好来生的向往,在平静中与这个红尘世间从容道别,悄悄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湘潭文化读本之八 励志禅者撰于 2014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