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91116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听课笔记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含义: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或者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3、 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

2、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 既要反对代替论,也要反对取消论。三、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1、他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2、对它的解决决定着哲学派别的路线和方向;3、它是一切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4、他也是实路中的基本问题。(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3、: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1、在理论上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在实践上,它可以指导我们自觉的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四、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简答或选择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一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2、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

4、历史唯心主义。第二节 哲学基本派别和形态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选择)1、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是肯定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有一个是第一性另一个是第二性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2、 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倒向唯心主义。二、唯物主义的含义及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1、 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

5、子和原子的属性是世界的本原,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有三个严重缺陷: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3、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三、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或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1、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导致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是先于人类,先于事物的,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A、现代西方哲学包括人本

6、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B、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C、我们对它的态度都是批判的加以吸收。以上ABC三个选项是书中的内容。会出选择题。四、唯心主义和存在的根源:(简答或选择题)1、 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片面夸大主观,这是它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理论;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3、 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它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五、辨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辨证法;2、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辨证法;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

7、法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或马哲产生的历史条件)简答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3、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党上的伟大变革或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1、在研究对象上,它以自然、社会

8、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错误。2、在内容上,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完备的、彻底的唯主义物。3、在阶级基础和社会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4、它有两个显著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公然审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三、马克思主义

9、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选择或与笔记中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题一起出论述题)1、 现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2、 现代科技革命取得的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 现代科技提出的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

10、性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特质观:(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1、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物质;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列宁对物质的定义: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理论意义:1、他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

11、反对了不可知论;3、它坚持了辨证法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简答)1、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2、其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一般;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以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本质的概括,是个别,它随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3、其联系是: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自然科学基顾,哲学物质范畴为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一)、运动范畴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

12、质存在的根要方式和根本属性。(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包括形而上学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简答或选择)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谁也离不开谁。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2、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也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包括什么是静止)1、二者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二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是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是静中有动;3、相对静止

13、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事物外在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静止是相对的静止。3、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绝对主义,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辨论。其意义是: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因为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和测量出来,所以要承认相对静止;2、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分化的条件;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能才区分不同事物。(四)、运动的规律性(事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多选,简答)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在内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的特

14、点是:规律具有稳定、普遍性、重复性、客观性。因此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三、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简答或选择)(一)、时间、空间的定义和特点: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唯性、不可逆性(是单向前进的、是去而不返的)2、空间指运动着的、特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特体都是有一定的体积,有一定的上下左右的位置的)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时间、空间与特质运动的关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在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特质运动的时、空,既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把时、空看成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物是形而上学。(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选择)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是随着特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是有条件的,可变的,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发展的、可变的;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夸大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和客观性是唯心主义;夸大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是形而上学。(四)时间、空间的无限性(见教材P39,理解其内容即可)第二节 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