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91093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钟楼是榆林城六楼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个,从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算起到现(2007年)仅86年的时间。但是钟楼上留下的门联,洞额、门额、窗额题字却是六楼中最多的一个。这众多的文字中有的颇令人费解,有的在民间说道各异。钟楼上共有门联2副,每副都是9字联18字,2副共36字。有洞额、门额题字6块(其中洞额4块,门额2块),每块都是4字,6块共24字。有窗额题字8块,每块都是2字,8块共16字。字体和书写都依旧时格式铺排。一楼东西南北四个过洞(其中西南北三洞皆通街,东洞外无街)上有四块横额,分别是:东:“驼峰险峻”。有些书刊上介绍为“驼峰拥翠”,与今存实际不符。西;“芹水流芬”。有些书刊上介绍为“

2、芹水流芳”,与今存实际也不符。南:“南控乌延”。乌延肯定的说是指榆林城以南的地域,有人说延是延安一带,那么乌又是哪里呢?乌延两字究竟应该是分开了去解释还是应该作为一个词去解释?查新唐书地理志一、夏州朔方郡:“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筑乌延、宥州、临塞、阴河、陶子等五城于芦子关北,以护塞外”。1999年版辞海中说:“芦子关,古关名,又名芦关。故址在今陕西安塞西北,因两崖峙立如门,形若葫芦得名。唐杜甫塞芦子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辞海中又说:“乌延城,古城名,又名乌水城、乌城。故址在今陕西横山县南。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节度使李祐筑五城以护塞,此为其中之一;北宋元丰中沈

3、括请复乌延以御西夏未果。”可见乌延是当时地处夏州和延州之间的重要古城之一,后人因此以乌延泛指榆林城以南一带地域,乌延一词应该说就是源出于此。北:“北临雁塞”。雁塞指哪里?有人说指古时雁门郡,雁门关,即今内蒙古以南,山西省以北一带,这个解释可以说是准确的。二楼三楼正南面:在三楼门的两边有对联一副,上联“浩气长存河山真壮丽”,下联“热心永在钟鼓多佳音”,门额横批“万流仰镜”。三楼门两边窗额题字上联旁为“临风”,下联旁为“快雪”二楼门两边窗额题字上联旁为“平边”,下联旁为“挹清”。快雪、挹清两词较为生僻,快雪是否源出晋王羲之快雪贴中“快雪时晴,佳想安善”一语,可进一步探讨。北史于谨传“名位虽重,愈存

4、谦挹”。挹清是否就是谦恭清明或谦恭清廉的意思,可进一步考证。据有关资料记载,钟楼修建时,意欲为井岳秀生祠,后慑于舆论而止改名长春楼,钟楼是因抗战时期楼顶悬钟报时又改过来的名称。所以不是今天谁要制造新的文字狱,而是楼上文字本来就有替井公歌功颂德之嫌。“万流仰镜”,镜与井谐音,仰镜的潜意是否就是仰井,至今民间多有这种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浩气是谁之浩气,热心是谁之热心,自然也就非井岳秀莫属。二楼三楼正北面:在三楼门的两边有对联一副,上联“千里峰烟都从眼前过”,下联“万家灯火尽在望中来”,门额横批“蜚英腾茂”。三楼门两边窗额题字上联旁为“得月”,下联旁为“凌云”;二楼门两边窗额题字上联旁为“拥翠

5、”,下联旁为“颐芳”。“蜚英腾茂”在辞源中的解释是: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封禅文“蜚英声,腾茂实”。索隐:“胡广曰:飞扬英华之声,腾驰茂盛之实出”。后因以蜚英腾茂作称人声名事业日盛的颂语。这样的颂语加给井岳秀是言过其实了。与钟楼正南面以颂德为主线相比,正北面显然是以歌功为主线,从中我们还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陕北上层社会界对井的期望值还挺高,可叹的是这位井大人辜负了人们对他的期望。陕西榆林万佛楼榆林万佛楼,位于城南大街中心新明楼与南城门之间。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年月,由于庙会失火,顶楼被焚毁,后本寺僧人周宽(俗名陶官府)四处化缘,集资重建。佛楼共层,底层为巨砖砌筑,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北院紧依南主楼而建,中为三楹斗拱彩绘、飞檐翘角的观音殿,东西各设有三楹配殿。南院主楼阁为二层,高米余。楼东侧设有木楼梯直通顶层。二层主楼全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均斗拱飞檐,四角翘举。顶层明廊回绕,歇山楼顶覆青筒瓦屋脊,主楼东西各是三楹配殿。整个万佛楼内原曾供上千个大小不等的佛像,惜现已不存。年万佛楼补修后,辟为榆林县文物陈列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