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91088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学案: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Word版缺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专题复习编制:程文柱 班级_姓名_组别_2016、6、18【以】一、作介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凭借”等。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二、作连词。1、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三、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不译。一、指南录后序:(解释“以”字的意义,指出其用法)1、 意北亦可以口舌动。(介词,用)2、 翌日,以资政殿

2、学士行。(介词,用)3、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介词,用,派遣)4、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修饰)5、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介词,用)6、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介词,把;介词,用)7、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结果连词,才得以)8、 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连词,因为)9、 以小舟涉鲸波出。(介词,凭)10、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介词,用)1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介词,用)12、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连词,表顺承)13、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以,无法)14、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于现代汉语“可以”同义)二、五人墓碑记:1、即除

3、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目的连词,来)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目的连词,来)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结果连词,才得以)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介词,用的罪名)5、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7、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8、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介

4、词,因为)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表结果,“以至”;能够)10、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目的连词,用来,借以或介词,用,后省“之”)三、离骚:1、肇赐予以嘉名(介词,把)2、又重之以修能(介词,把)3、纫秋兰以为佩(介词,把)4、乘骐骥以驰骋兮(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四、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因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4、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

5、,把)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连词,表转折)7、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五、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靠)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3、君何以知燕王?(介词,根据,凭借)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目的连词,来)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介词,拿,用)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目的连词,来)8、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目的连词,来)9、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介词,拿,用)10、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助词,和往、来连用,表示范围等,可以不译。)

6、1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介词,拿,用)1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助词。和来连用,表示时间,可以不译)13、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介词,凭借)1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介词,因为)15、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目的连词,来)1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17、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介词,凭借)1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1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六、鸿门宴: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7、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把)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3、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目的连词,来)6、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介词,用)7、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无以:没办法;介词,用)8、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9、樊哙侧其盾以撞。(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七、秋水: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动词,认为)【于】(

8、一)介词。1在,从,到例如: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2“在方面”“从中” 例如: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3由于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4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5被。例如: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被赵王重用)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燕王想

9、和您交朋友)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于是】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见于】表示被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请为下列“于”字归类:1、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介词,在)2、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介词,到)3、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介词,向)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表被动)5、郡之贤士大夫

10、请于当道。(介词,向)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介词,在)7、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8、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比)9、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对)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介词,对)1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介词,在)1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被;与,跟)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被)介词“在”:1、6、11介词“到”:2介词“向”:3、5介词“对”:9、10介词“被”:4、7、12、13介词“比”:8介词“与”“跟”:12【之】(一)代词。

11、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不晓得将军宽待我到这个地步啊!)2指示代词,这,此。例如: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12、学)(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霎时间,烟火满天)(三)动词,到去。例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请为下列“之”字归类:1、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助词,的)2、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助词,取独)3、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代词,我)4、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代词,它)5、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助词,取独)6、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1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助词,取独)7、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助词,的;代词,他们,指五人)8、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助词,取独)9、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助词,取独;助词,的)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助词,的;代词,他,指周顺昌)11、 公之逮所由使也。(助词,取独)12、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助词,的;代词,他,指五人之脰)13、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取独)14、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助词,的;助词,取独;助词

14、,的)15、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到,往;助词,的)16、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助词,的;代词,他们;助词,的;助词,的)17、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助词,取独;代词,它,指墓碑;助词,的;助词,取独)18、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9、 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20、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2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示代词,这)22、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助词,的;代词,我)【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