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91012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一历史周测8 Word版缺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第二中学高一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2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3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

2、,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4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5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6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

3、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7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8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9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

4、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0礼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A军功B门第C品德D才学11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12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A三公九卿制B推行郡县制C土地私有制D统一了货币1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5、 秦代设郡县 唐代“三省”的设置 元代推行行省制 明代设内阁ABCD1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宋朝设置枢密院 明初设殿阁大学士 元朝设置中书省ABCD15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16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

6、,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1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7、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20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21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A削弱了丞相权力 B不利于皇权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违背了历史潮流22某学者说

8、:“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23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24(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3)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

9、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来源:Zxxk.Com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25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2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A唐朝完

10、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27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来源:Zxxk.Com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28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29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0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第I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