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90505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第四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时【探究课文内容】一、问题探究:1、第一部分的三个自然段是怎样介绍信陵君的?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和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第三自然段通过博棋表现信陵君的贤能及在国内受到的压制。2、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以及救赵以后的结果和归宿。3、作者怎样具体描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主要

2、运用什么方法写信陵君仁而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性格的? 虚左 执辔愈恭 颜色愈和 色终不变 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 为寿侯生前对比衬托手法4、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这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魏王初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后受秦王威胁,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说王万端,但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5.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陵君“约车骑百

3、余乘行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2)耳目众多,不便说出。(3)关乎人命,干系重大,不宜轻易说出。且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4)侯嬴对信陵君的了解,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6、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

4、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7、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是什么?三方面原因: (一)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 根本原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 (二)得到如姬偷得虎符的帮助。 根本原因:信陵君急人之困的精神。 (三)信陵君善于用兵。 根本原因:信陵君仁爱义勇的境界。8、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即: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明确: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

5、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我们应该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就会丧权辱国,加速自己的灭亡。二、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6、,急人所难,抑强扶弱。侯嬴:修身洁行,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忠于知己,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三、探讨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详写略写相搭配的手段,立体全面地介绍信陵君。有直接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地位,有通过士不远千里的归附、投靠;诸侯不敢加魏于赵来表现信陵君的威信;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2)通过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虚左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为寿侯生前(3)运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写信陵君的思想性格。司马迁把信陵君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通过

7、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如侯生朱亥和无理高傲和信陵君的谦恭温和、讲究礼数相对比;宾客的对侯生的态度同信陵君对侯生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具体分析对比烘托的手法: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 以平原君不能自比于人来烘托信陵君的义勇有为。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 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以事件烘托事件: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 以平

8、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四、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有:(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5)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拓展提升】1.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

9、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 “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

10、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2、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

11、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3、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

12、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象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卖、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