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90321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学习过程】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阶段特征时间标志职能初步确立正式确立新阶段完善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时间、地点:代表:(2)内容:通过(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国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

2、: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形成标志: 1954年,北京,召开。(会议内容:通过规定。会议影响: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体现和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3、形成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何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阶级本质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政党活动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权力主体全国人民资产阶级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原因

3、: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2、建立过程:(1)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含义:4、表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保证国家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

4、课后演练】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A B C D2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

5、治版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3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1953年)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A B C D4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该法律文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

6、和国宪法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组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A B C D 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

7、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7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

8、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8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右图为1953年江苏人口密度图。当时进行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准确依据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9、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101959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这说明A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当时中国左倾错误仍在延续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存实亡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往)东山,虽不三年

10、,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

11、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课后演练】CBBBC CABBB11(1)责备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