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902431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1.杜维明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从此,中国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这主要是指A. 社会从巫术走向礼治B. 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C. 国家从混乱走向统一D. 国人从平等走向等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政治制度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从此,中国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这表明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的巫术走向了“礼乐”文明的礼治社会,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走向礼治,不是从野蛮走向文明,B项错误;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国家从混乱走向

2、统一,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的地位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2.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B.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C.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水利工程修建,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

3、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B正确;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运河的开凿已超出了中原的范围,故D错误。故选B。3.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 史料运用方式B. 史官个人才识C. 史著编撰意图D. 史著编撰体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

4、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史料运用方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史官个人才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材料反映了同样的明武宗一个皇帝,在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截然相反,明实录记载他是一位“勤于国事”的明君,而明史则称其为“骄奢淫逸”的昏君,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史书编著时受史家编纂意图的影响,C项正确;史著编撰体例不会出现这种差异,D项错误。故选C。4.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A. 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通

5、过票拟制约了皇权C. 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D. 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见内阁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通过票拟制约了皇权”,B项排除;内阁没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C项错误;明朝初年已经废除宰相,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5.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A. 在

6、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B. 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C. 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D. 国防思想受传统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弃大洋,守内河”说明轻海防、重塞防,A错误;在鸦片战争初期,中国人对西方是缺乏深入认识的,B错误;“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说明C错误;根据材料“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重塞防、轻海防,说明他国防思想受传统影响较大,D项正确。故选D。6.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

7、博大精深,周密微至,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 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B. 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C. 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D. 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梁、谭二人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和谭嗣同强调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想以更能让中国人接受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谋求社会变革,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西法”、“西学”涉及政治制度,不能认为仍未突破“中体西用”

8、的藩篱,排除D项。故选C。7.1922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这表明张君励A. 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B. 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C. 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D. 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否认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排除A;材料强调“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文

9、化,可见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不同,是在重新审视中西文化,故B正确;材料强调“由我决定”、“自行提出要求”,不是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8.通过租借法案,共计价值501亿美元的物资运抵了同盟国。其中,价值314亿美元的物资运达英国,价值113亿美元的物资运达苏联,价值32亿美元的物资运达法国,价值16亿美元的物资运达中国,而剩下的价值26亿美元的物资运达其他同盟国。这说明美国认为A. 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B. 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10、部分D. 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作用也要超过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从材料中无法说明,且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二战中向英国、苏联、法国等同盟国提供物资,同时根据材料“价值16亿美元的物资运达中国”可知,美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援助,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基于此认识提供对中国的物资援助,C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提及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作用,D项排除。故选C。9.十二铜表法明文规定

11、: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处死儿子。而到查士丁尼时代,法典强调:父权应该是仁慈而不是残暴。罗马法的这种变化说明A. 古罗马父权制崇尚暴力B. 罗马扩张中伴随残酷战争C. 古罗马追求公正的原则D. 基督教发展丰富了罗马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只能说明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能说明罗马法变化的原因,排除; B项,罗马扩张中伴随残酷战争与材料强调“父权应该是仁慈”不符合,排除;C项中的公正原则材料未体现;而材料从“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处死儿子”转为“仁慈而不是残暴”体现了基

12、督教的特点,即基督教成为统治阶级宗教后对罗马法的影响,所以D项正确。故选D。10.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B.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D.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材料“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

13、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反映了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故B项正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故D项错误。故选B。11.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A.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B.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C.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

14、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是“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这有利于思想解放,更有利于现代化,故A正确;“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材料强调文艺复兴发生在“富庶世界”,是“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不是强调斗争对象不同,排除D。故选A。12.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开始猛烈冲击东亚文明。作为弱势文明的日本文明,其反应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下列描述中,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

15、的特性有影响的是A. “饮似长鲸吸百川”B. “船小好掉头”C. “不认账”的心理D. “短路效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即学习外国,进行改革,A项不符合材料题意;“船小好掉头”说的是日本自身发展的优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的“不认账”的心理,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进行深刻反省,如:明治维新以后的军国主义思想等,这对日本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有重要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短路效应”从社会角度讲是指不应有的联系,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日本19世纪中期以后的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排除D。故选C。13.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人们在空间上的流动,实际就是他们所负载的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曾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逐渐开放了东北各边荒地,之后又实行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根据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资料载,1850-1910年间,东北人口数为21,582(万人),比前期人口数增长为18,684(万人)。据估计,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