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9567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课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学习目标1、能简洁的表述环境的概念;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能用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判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2、能简要表述可持续发展观,并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角度提出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3、能分清环境问题的表现类型;结合实例,找出环境问题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措施。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P2第1、2和3自然段和下列图片,完成下列填空。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_。2. 环境要素:(1) 要素:森林、草原

2、、野生动物(2) 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名声古迹2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组成请将上述环境要素代码填入下列方框内环境人类环境生物环境3人类环境的分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人工环境天然环境环境请将下列环境要素代码填入上述方框内:原始森林、城市建筑、高山草甸、工矿设施、大漠盐湖、农田、极地苔原、牧场活动二:阅读P2第1、2和3自然段和下列图片,完成下列填空。二、人类与环境人类社会物质能量废弃物生产活动生活消费生产活动反 馈作 用反 馈作 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作用力和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人类,它们相互影响、_。作用力越大则_越大,当人类合理的作用于环境,环境质量 ,有利于人

3、类生存和发展,形成 循环;当人类过渡或不合理的改造环境,环境 ,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 循环。活动三:阅读P3案例1,完成下列问题。(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又表现出什么特点?什么原因?(3)、工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活动四:结合活动三结论和必修课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2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文明时代人口生产力人地关系思想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人地关系环境状况原始文明少低下环境决定论崇拜、依赖协调质量优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典例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

4、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A B C D(2)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活动五:阅读P2第1、2和3自然段和下列图片,完成下列填空。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_的需求,又不对_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_(A: );二是要保证资源的_和良好的生态环境(C: );三是谋求社会的_。(B: )【典例2】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为该地区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

5、持续发展。活动六:阅读教材P4-P7,完成下列填空。五、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_的原因,也有_的原因,而以_原因更为重要。表现成 因举例资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 需求与地球资源的 供应环境污染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生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 ,生态破坏主要是 破坏。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到全球,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典例 3】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B大气污染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活动七:结合已学知识,小组合作填写下列表格。六、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危害解决措

6、施全球变暖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多:、海平面:水循环:农业: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大量使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逐步减少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参与国际合作酸雨问题燃烧 ,大气中SOX和NOX等酸性气体大量排放。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恶化;滥捕、滥杀。生态系统不稳定,易被破坏活动七:结合教材P8-P9,完成填空。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_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2过程的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

7、些过程不可逆。3规模的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_。【反馈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环境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丘陵B沼泽 C滩涂 D梯田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下列体现人类与环境是统一关系的事件是()A臭氧层出现空洞 B森林锐减 C洛杉矶光化学事件 D建立自然保护区4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A由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总和 D生物圈5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8、()A控制人口增长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6下列不是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 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D原始林人工林7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是()A土壤B植被 C水文 D大气8下列不是由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 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塌陷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9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环境问题的是()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10人工合成的DD

9、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1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 D开发性原则12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几条思路,你认为可行的是()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C环境效益突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经济的

10、地位之上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读下图,完成1314题。13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B谷氨酸、味精、多糖C淀粉、复合肥、多糖 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14兖州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15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表示的含义依次是()A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人类

11、社会不断发展D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材料2: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1)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为了维持西藏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西藏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7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阶段。(2)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之后,其原因是()增加环保投入 工业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 B C D(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