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9465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5*36=54分)1.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2、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和作用来共同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2.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A. 清朝中央政府管理的开放性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清朝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它的作用是增添皇权的神秘感,是使官员之间相互告密,从而起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密折”是一种特权,虽然很多官员都有奏折权,但决策权仍归于皇帝,无法体现中央政府管理的开放性,排除A。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排除B。材料中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是地方官员上密折的人数,并非反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排除D。3.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

4、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并非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关键信息是: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联系古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思想分析解答。4.

5、 江苏连云港尹湾曾发现一个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二十四有堠。都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 西周B. 秦代C. 汉代D. 元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存在县、邑、侯国等制度,应为西汉时期,西汉初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与西周无关,排除A;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元代地方制度是行省制,排除D;所以选C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此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一般来说,概念选择题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

6、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史论观念。5.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 秦始皇时期的“丞相”B. 汉武帝时期的“侍中”C. 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D. 明太祖时期的“尚书【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的“侍中”品级较低但却被委以重任,就属于位卑权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时期的“丞相”属于位高权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明太祖时期的“尚书均也属于位高权重,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 “自

7、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B.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C. 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D.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教育事业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

8、为寒士之新土”联系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难移的知识分析。7.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 商品经济的繁荣B. 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C. 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可以看出租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土地关系的变革在战国时期基本完成,故排除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

9、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8.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开创的盐铁专卖政策,后世“凶循不能变”,就是因为其能够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A

10、项正确;国家实行专卖政策,抑制了大工商者垄断市场和操控物价,但也会凶政府垄断经营而危害百姓,故B项错误;古代专卖政策下的工商业产品并非都来白官营手工业,有些也来白民间手工业,故C项错误;家专卖政策虽对民间工商业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这并非是后世沿用的主要原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盐铁专卖政策9.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1、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10.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D.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答案】D【解析】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相比而言是发达的,结

12、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故D正确;A是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B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与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无关,排除。点睛: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

13、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 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是为了救亡图存,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为了救亡图存,D正确;结合材料,我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学习西方的是技术,而甲午战争以后中要学习西方的是政治制度,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的特点,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失败了,中国人没有找到强国之路,排除B;材料反映的只是中国向西方学习阶段性的特征,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要求

14、结合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想的传播来分析材料。12.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B. 英国订单使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C. 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D. 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出口货物的5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故D正确。收复台湾

15、,驱逐荷兰,属于明末清初郑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排除。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会鼓励商人与英国贸易,故B排除。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在1840年鸦片战争,故C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荷战争13.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14.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