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89461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学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集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水浒传中最精采的回目之一。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以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颇为值得体味、探究。现将对这一题意的种种理解及我的浅陋之见集说如下:一、省略说。我有幸观摩了上海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位教师是用设问解题的:“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解释一下课题呢?”学生说:“林教头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老师表示肯定。在这位特级教师

2、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应该肯定,这句补全的话,确是文章所叙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纵观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类似这种省略了句子的主要成分谓语的用例确实鲜见。对于文章标题的用语,诚然不必苟求合乎语法规范,但如此理解这一题意,充其量,只是把作者的命题看作故事情节的浓缩而已。二、名词说。许多人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由三个名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缀连而成的。其最有力的佐证,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

3、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按名词说,原题可改换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据笔者所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乃至高校文科教师,都是“名词说”的赞同者,并依此进行教学的。但只要翻阅一下水浒传第十回的回目,就会对“名词说”产生怀疑。水浒传第十回的全题是一个对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下句“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是一个主谓句”作为对句,即使不求工对,上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应为主谓句;同时,从语感看,上句

4、中也必须有一个动词。三、动词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标题,如果是一个主谓句,就应该有谓语动词,而这个谓语动词,就必定是与下句的“火烧”相对应的“风雪”一词。阅读与欣赏(广西大学出刊年期)所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试解一文,把“风雪”作为动词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试解一文把“风雪”用作动词。理解为“愤怒地雪耻”。“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这样理解的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领略了作者命题的苦心,在于突出林冲性格的逆变。然而,把“风雪”看作动词,应该怎样理解其内蕴才更为妥贴呢?水浒传第十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情

5、节:林冲用尖刀先后把差拨、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插了尖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赛,又算结煞。”据此,我以为,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人干了丧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山神的亵渎;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庙这块净土杀人(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人)后,祈求山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动词说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视为工对,而且窥得了林教头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已、正直忠厚。四、喻意说。其实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并非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无名氏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人公由面临逆境、险境、乃至绝境而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人公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

7、”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拿林冲的遭遇来说,那场“风雪”使他受尽酷寒,大雪压倒茅屋,不得不投宿山神庙。但“风雪”之灾并不危及林冲的性命,而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是以高俅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把林冲逼上了一条死路(“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因此,我认为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侯暗喻黑暗的社会政治,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

8、险恶境遇。如此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山神庙,或林教头在山神庙劫后余生、逢凶化吉。这样理解,也合乎作品“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旨。五、主词说。文章的内容往往着力表现在题目的某一词语。这一词语便是题目的主词。如果把题目看作文章的眼睛,那么,主词便是眼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词是“风雪”。“风雪”是这篇作品的眼珠。作者正是在“风雪”二字上做文章的。林冲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

9、晚起下得紧了”;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需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也因为风雪越来越大,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才不得不到山神庙去安身。还是因为风雪之故,林冲掩上庙门,掇过石头靠门,才有机会亲耳听到陆谦等人的不打自招,促使他奋起反抗。是“风雪”把“林教头”和“山神庙”两者紧紧地勾连在一起。这是就“风雪”的本义而言。从“风雪”的引申义看,也是连接“林教头”和“山神庙”的纽带。按“动词说”,“风雪”可引申为“疾风般地洗刷”,作品既写出了“疾风般地洗刷”了林教头的耻辱怨恨,又写出了“疾风般地洗刷”了“山神庙”蒙受的亵渎。再从“风雪”的喻意看,“风雪”暗喻严酷的社会现实,作者写“林教头”和“山神庙”是

10、为突现“风雪”这一主旨服务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林教头”在“山神庙”奋起反抗、报仇雪恨;是一场惊心动魄、血淋淋的政治“风雪”。因此,“风雪”一词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核心。科目 语文年级 高二文件 jiaoan59.doc标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关键词 小说/教案 内容【目的要求】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过程,从而了解水浒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2.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注音释义】恁(nn):这么,这样。浑家:早期白话文中指称妻子。酒馔(zhun):酒饭。馔:饭食。伴当(dng):旧时指跟随的仆人或伙伴。髭(z)须:嘴边胡子。朔(sh

11、u)风:北风。沽(g)酒:买酒。迤(y)逦(l):曲折连绵。课文中指一路走去,绕来绕去的意思。掇(du):拿。【内容主旨】 一、全文结构全文12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一、第1自然段,写林冲沧州遇旧知。这是故事的开端,交代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二、第2、3、4自然段,写陆虞候密谋害林冲。进一步揭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陆虞候在文中是高俅的代理人。故事情节在发展,预示着新的冲突的到来。三、第5、6自然段,过渡。林冲买刀寻仇人不得,心下渐渐怠慢了。林冲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与李小二作别。四、第716自然段,写林冲风雪夜山神庙复仇。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二、分析主要人物林冲林冲

12、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点名气的一个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的思想性格有以下几个特点: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林冲被剌配沧州完全是高俅一手陷害所致,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并自认作“罪囚”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妻,对“罪囚”的前程,他说:“未知久后如何。”这时的林冲对高俅竟毫不痛恨,连口称他“太尉”,对高俅的狠毒完全没有认识与估计,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到了草料场,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2

13、.心地善良,侠义济困。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很善良。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3.刚强、正直,性急。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伐,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最后杀三个仇人时,他取出刀来搁在陆虞候的脸上,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看来林冲很看重“情理”,他的意思是,你陆虞候想杀害我,杀人的行为我是可以宽恕你的,但“情理”上,

14、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宽容你的。可看出林冲身上具有“正气”。4.做事细心。林冲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些都可看出林冲是做事仔细的人。【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崇崇,引起李小二怀疑,并让老婆去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致使林冲满街寻仇人。 (2)林冲离开草料场时,“盖”好炭火,“反拽”好门“锁”了,回来一见草厅倒了,“恐怕”火炭延烧,便“探”身去“摸”这除了表现林冲办事谨慎外,还在于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决

15、不是林冲的疏忽,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3)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为后面陆虞候“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看火说话,也使林冲得以拿偷听到他的谈话,这个细节在情节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 (4)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林冲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沽酒时“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最后在仇人逼上门来时,才可能“挺着花枪”冲出去。这些细节写出了林冲禁军头的身份,也使故事发展合情合理。 (5)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重要。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是往东走,就在同一时间陆虞候从西面来到草料场放火,正好不会遇上林冲。 2.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 “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 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