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2688871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pdf(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 篇一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对实践活动的理解 正确的是 A 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B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 解析 从实践的含义可知 选B 项 答案 B 2 我国通过制定 十二五 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体现了实践是 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 D 3 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 认为寓公真蠢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 不用车运呢 这种观点

2、主要错在否认了 A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客观性 D 实践的主观性 解析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它们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愚公移山之所以没用炸药 不用车运 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答案 A 4 毛泽东同志指出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 并不实行 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 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 发展认识 C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 D 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 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解析 实践是

3、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C D 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5 16世纪末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 法 这一事例说明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D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解析 伽利略通过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答案 C 6 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 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 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 真理是主观的 解析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

4、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故A 项正确 答案 A 7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 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 方法是什么 这段话说明了 A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解析 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 答案 B 8 面对 易中天品三国 现象 欣赏的人认为这是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有效对接 不欣赏的人认为这是低 俗和浮躁的反映 这说明 A 由于人们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不同 对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B 真

5、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针锋相对的 D 真理和谬误是无法相互转换的 解析 B 项不符合题意 C D 两项说法错误 A 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 A 9 谬误和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 真理 A 永远不可能变为谬误 B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 C 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D 和谬误不存在原则的界限 解析 C项不符合题意 A D 两项说法错误 B 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 B 10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天圆地方 圆球体 扁球体 和 不规则扁球体 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体现的哲理是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 认识在实践中多

6、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解析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答案 B 11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 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 A 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 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 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 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解析 错误认识与正确认识相对立 真理与谬误界限不容混淆 A B 两项错误 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引导真理的不断发 展 C项错误 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只有D 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 D 12 在中国 梅花往往成为人

7、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 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 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同样题为 咏梅 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这说明 A 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B 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 对梅花的认识会有不同 C 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梅花 人的认识不可能相同 D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 认识具有无限性 解析 陆游被贬外放 毛泽东面对自然灾害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精神状态 对同样的梅花表达了不同的思想 B 项符 合题意 A C 两项观点错误 D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二 双项

8、选择题 13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生活方 式 低碳城市 等新概念应运而生 这说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C 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环境问题带来新概念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C 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D 14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应该 A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B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 在实践中否定和推翻真理 D 在实践中改变和动摇真理 解析 真理不能推翻 也不能改变和动

9、摇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 D 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AB 15 在 十二五 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和选聘了70 多个国内外研究机构 对40多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 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其哲学依 据是 A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B 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 认识过程是一种循环运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B 项没有搞清楚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C 项否认了认识的前进性 答案 AD 一 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 物质 的理解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世界上存在

10、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 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 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 A C D 三项说法错误 B 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 B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其本意是指 A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 B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 D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答案 A 3 坛经 记载 时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慧能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答案 A

11、 4 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 静止是绝对的不动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是无条件的 相对的运动 D 静止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答案 B 5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他拒绝给事物起名称 主张对客观事物 什么都不能 说 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 C 6 荀子曰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12、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 A 7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 意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自然界的产物 D 社会的产物 答案 B 8 三国演义 写尽了十八般兵器 但没有写到枪炮 封神榜 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 却没有提到互联网 高尔夫 这是因为 A 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B 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 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答案 C 9 约翰 洛克认为 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 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 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 他的观点否认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

13、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A 10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这说明了 A 真理是普遍的 B 真理是主观的 C 真理是有条件的 D 真理是绝对的 答案 C 1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这一观点 A 肯定了物质就是运动 运动就是物质 B 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C 表明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D 否定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 A B D 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2 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 人们直接把信件 成绩单 银行账单 或者

14、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 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 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 该做法 A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C 体现了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D 承认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解析 C项说法错误 A B 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 双项选择题 13 诸葛亮六出祁山 最终功亏一篑 不禁悲叹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这句话合理的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 B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主要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成功 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D 办事情的成功 既要自身努力 也要符合客观规律 解析 A B 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CD 1

15、4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 人们一直把它当作 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 19世纪初 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 在凹曲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 后 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 在球形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A 因人而异的 B 具体的 C 有条件的 D 客观的 解析 在不同条件下 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 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 BC 15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

16、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 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D 我们可以追求绝对真理 解析 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故B 项错误 真理不是绝对的 而 是相对的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C 篇二 一 单项选择题 1 西红柿生长在野外 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 并不具有价值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用于观赏和食用 这时 它才 有价值 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价值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 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 就有价值 C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 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解析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后来人们发现西红柿能食用 它才有积极意义 A 项是经济学 上使用价值的概念 C项是经济学价值的概念 B 项错误 答案 D 2 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 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这一论断表明 A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 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人生价值就越小 C 人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 但有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