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8784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综合磨合测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

2、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故A项正确;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C项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增强。2.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

3、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以前.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来,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选B;材料表明宗法族群观念的淡化,排除A;材料与疆域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皇宫朝向得以固定,无关宫殿模式,排除D。3.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

4、,唐代大运河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除CD;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故选B。4.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5、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答案为B项。儒家强调等级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材料中的“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排除C项;法家用严刑峻法控制百姓,不符合材料中的“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5.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推动下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 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B. 政府镇压农

6、民运动C. 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D. 白银大量流向外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白银与制钱比价大致上升。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经济侵略和战争赔款,白银大量流向国外,故导致上述现象,故选D;AC是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材料给出的时间,无关政府镇压农民运动,排除B。6.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

7、论依据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选A;维新派别主张改良主张,但不主张暴力反清,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排除。7.关于百团大战,日军在记录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炸毁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说明了百团大战A. 延缓了日军“南进”的速度B. 收复了华北广大的失地C. 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D.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策略【答案】A【解析】由“一齐向我交通

8、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炸毁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可见百团大战将大量日军拖在华北平原,延缓了日军“南进”的速度,故选A;华北当时是日占区,排除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8.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A. 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B. 调整企业生产秩序C. 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D. 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公社的信息,排除A;由“五保”,从侧面反

9、映企业生产秩序混乱,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实施计划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9.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A. 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B. 主张法律至上C. 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D. 强调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可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至上”,排除B项;“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与材料

10、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主权在民,排除D项。10.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B.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C.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答案】D【解析】英国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工人的经济状况,排除B材料揭示了19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撕裂社会,排除C,选D。11.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

11、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 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答案】B【解析】材料“统一分配”、“人均8平方米”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特点,故A项正确。B是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2.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

12、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C.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D.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答案】B【解析】由材料“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反映欧盟委员会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故选B;“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是宣扬欧盟要 像12使徒忠诚耶稣,排除A;C部分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

13、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在德才方面有严格要求。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摘

14、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

15、时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以儒家教育为主线;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2)发展:废除旧思想内容,中西结合,注重多种学科能力的培养;打破性别歧视,实施公民平等教育;引进西方办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重视实践性,服务于农工商业经济。评价: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特征,适应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解析】(1)由“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重振儒术”“宰相须用读书人”“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归纳为:以儒家教育为主线;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2)由“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