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

上传人:heye****123 文档编号:12687987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学讲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 容备 注课题: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立洋外国语学校 高二五班、十班周东梅备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景、情、理

2、如何有机地融合。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法。根据本课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教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2、品读鉴赏法。采用录音范读、个人自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时研讨课后拓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什么叫“置身诗境”呢?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得到审美享受。二、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意

3、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四、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1、比喻性意象: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

4、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2、烘托性意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3、象征性意象: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 游子)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

5、 悲愁)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 隐逸)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羌笛 竹笛 羌管 蟋蟀 (思乡)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 (高洁)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

6、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掌握品味意境的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3、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六、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第二课时春江花月夜一、字音:滟 (yn) 霰(xin) 扁舟(pin) 砧石(zhn) 芳甸(din) 浦(p) 皎皎(jio) 拂去(f)二、【作者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

7、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四、解题: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从结构上看,是用五个名词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其精妙之处在于,这五个名词既可以作为整体,又可以独立出来,每一个意象都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五、整体感知:诗歌重在抒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的关系的?六、第一部分:月下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8、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思考: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意境。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

9、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明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月寓思乡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月寓征人思家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怀人、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唐李白)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叹人生短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闲适清静的环境“明月”寓意:1、思念、离

10、别之情 2、人生短暂、感时伤世 3、表示闲适清静第三课时第二部分:哲理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江水: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时间流逝之快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借宇宙之广阔恒久,寓人类渺小 、生命短暂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11、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之流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愁绪之长 八、品味诗的情感美:分组探讨:本文写了哪些人的情感。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第三部分:情感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青枫浦”寄予离别之情。胜::能承担,能承受。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1、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

12、思念。2、思妇怀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A、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

13、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3、游子思归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本段哪些文字表达了游子怎样思归的感情?(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落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世事无常,美好消逝落花(伤春惜春意象)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回顾全

14、诗结构九、小结:(一)全诗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十、写作特色:1、是诗中多处用了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借喻),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