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7130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03-专题三:直面人生 Word版缺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直面人生一【专题概述】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两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

2、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渔夫作者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

3、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阅读教

4、材课下注释。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另外,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渔夫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意蕴。报任安书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

5、),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

6、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记念刘和珍君了解相关背景。“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

7、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

8、悼活动。二【自主先学】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 憔悴( ) 枯槁( ) 三闾( ) 淈泥( ) 餔糟( ) 歠醨( )( ) 汶汶( ) 鼓枻( ) 莞尔( ) 濯缨( ) 曩者( ) 阙然( ) 诎体受辱( ) 箠楚( ) 槛阱( ) 圜墙( ) 头枪地( ) 羑里( )受械( ) 魏其( ) 衣赭衣( ) 缧绁( ) 臧获( ) 倜傥( ) 剌谬( )屠戮( ) 洗涤( ) 桀骜( )立仆( ) 殒身不恤( )尸骸( ) 黯然( ) 长歌当哭( )虐杀( ) 惩创( ) 绯红( ) 寥落( ) 攒射( ) 二、解释下列成语并体悟其用法。众醉独醒推贤进士九牛一毛泰山鸿毛衣赭关木画地为牢削

9、木为吏日肠九转贪生恶死藏之名山一家之言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桀骜不驯三、文学常识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

10、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

11、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合作研学】一、 阅读渔夫,完成下面题目。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2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致的一项是( )A、自令放为

12、然此可为智者道B、渔父莞尔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何故至于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D、遂去,不复与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4、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例:是以见放A、死生亦大矣B、公之逮所由使也C、重为乡党所笑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

13、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湘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宁:怎么能 6.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何故而至此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遂自投汨罗以死 A.相同,也相同B.不同,也不同 C.相同,不相同D.不同,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

14、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 屈原 文天祥 李白 苏洵 辛弃疾 史可法 归有光 A.B.C.D.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