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86703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的古今互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今互通,浅谈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教学摘要: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确保在传授文言知识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本文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句式过渡,让学生在古今互通中形象而又深刻地掌握四种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句式进行了探索。关键词:常式句 变式句 倒装句 古今互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

2、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新课标规定的目标任务很明确,而事实上,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一看见文言文就感到头痛,自然而然就产生排拒感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讨厌文言文的,相反,一开始,一听到赤壁赋 ,一听到劝学便心向往之的同学并不少,对于一些课外接触到的一些精彩的文言语句,甚至还会进行抄录,深觉文言文的富有魁力,但到了课堂上,却就觉得文言文是那么的面目可憎,不愿多看一眼。究其原因

3、,就学生而言,会觉得文言文距离现今社会太远,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其词汇、语法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与现代文有“隔膜”,有一种“难且无用” 之感。就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失当,把文言文当作外语来教,逐字逐句串读翻译,架空了文言文与今天的关联,无形中加重了学生与文言文的隔阂,让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事实上,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表面看来区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看,古今汉语同饮的是一江水,其变化并不是那么大得惊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 “白话和文言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割不断的, ”众所周知,汉语的三大要素(语音

4、、语汇和语法)中变化最快的是语汇,经过变化,虽然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但无论怎样变化,一定是有迹可循的,这些义项之间一定是有所关联的。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是有自己的传统的,其中自有血脉相连,真正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的也在少数。所以,对文言文,我们大不必觉得“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文言文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天堑。下面就以文言文中的可以说是学生觉得最难掌握的倒装句为例。一、以今说古,化陌生为相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2置。此类以语法知识为主的知识内容,本来就已显枯燥,如果再加上老师只是一味的讲概念,讲意思,基础差的同学听得云里雾

5、里,不知老师所云也就无足为奇了,而基础较好的同学虽然能够勉强跟上,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强打精神。我们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出作用来了,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却只沦为了“记”的主体,或者根本就在课堂上消失了,他们会认为内容枯燥、沉闷。这样的结果是台上老师讲得很吃力,台下的学生听得也很吃力,但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很低,对于课本上的例句,很多还是要靠强记强背,而对于课外的文言文,却很少有学生会自我分析,甚至很少有学生能自己读懂一篇浅易文言文。正如词义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一样,句式的演变也是一步一步逐渐形成的,这时,我们不妨换种思维,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解读文言文

6、中的倒装句,这样就能化陌生化相识,化隔阂为亲切了。众所周知,从一般汉语的句式看,通常的语序是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这类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常式句。而有时为了某种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将语序颠倒过来,这类句式就称为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句子,变式句则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句子。而变式句最为常见的几种类型也即是我们文言文句式中所强调的倒装句是的几种类型,即: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与名篇联系变式句变化的不仅仅是外在语序之形,更主要的是变活了句意之神。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子则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往往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就能接触到很

7、多这样的句子,如: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孙犁荷花淀 )在例中, “怎么了,你?”可谓是一主谓倒装句,在这里,将谓语“怎么了”提前,有力地表现出了水生女人对丈夫关心、急切的心情,符合当时说话时特殊的情境。同样的句式我们还在祝福中遇到过, 祝福中有两次写到四婶不让祥林嫂拿祭祀用的器具的情节,前一次四婶的语言是“祥林嫂,你放着罢!”后一次则是“你放着罢,祥林嫂!”比较两个句式

8、,虽然这两个句子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为句子成份位置的不一样,两个句子语气、表意自然就有了不同。前一次语气较舒缓,是提醒之语;而第二次则可以说是近乎声嘶力竭了,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而对祥林嫂的打击也要重于第一次,以至于“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3在例中, “蓊蓊郁郁的”作为“ 树”的定语,被单独提出,置于“ 树”的后面,并用一逗号隔开,有力地突出了树木的茂盛,为后面描写月光透过树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等描写打下了伏笔。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这一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定语后置句了。同样的在

9、例中, “空的”定语后置,表明祥林嫂没有讨要到充饥的食物,突出了周围人的冷漠;“下端开了裂” 后置,则突出她沦为乞丐时间之长。在例中, ,按照常式句的模式,本应表述为“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在那芦苇的海里出入”。这样的表述略嫌苍白,现在“在那芦苇的海里” 作为 “出入” 的状语,后置则突出了她们活动的地点,也突也了“荷花淀”的特点,显现出了白洋淀的人们对家乡的自豪,以及那份爱她,保护她的决心。这样,状语后置就收到了常式句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状语虽然是修饰谓语的,按照常式句的要求,它理应放在谓语的前面,但在有些句子中,它却被放在了整个句子的前面,变成前置了,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徐

10、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这里, “轻轻的”并不用于修饰“我”,而是修饰“走” ,只有这样,前面这个句子才能和后一句子用“正如”连接起来,这是一句典型的状语前置句, “轻轻的”状语前置,很好地描写了诗人来到康桥时不想惊动任何人和熟悉的康桥的情形,同时和下一句中的“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轻轻的”虽同为状语,但却位置不同,这样既构成诗歌的音韵美,又通过反复的修辞,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但此类状语前置句,在大纲所要求掌握的文言文中倒装句中并不作要求,因此可略过。(二)与生活联系除了在课本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此类句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是会经常遇到,甚至于自

11、己在不经意中还经常运用,如自告奋勇要做某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我来做”;和家人说再见时,我们会说“再见,妈妈”;告诉对方要某件东西时,我们会说“我要那件衣服,红颜色,格子的”;告诉对方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时,我们会说, “那时我在看书呢,在家里”以上这些句子,我们稍加分析,其实马上就能明白它们分属于宾语前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句。所以,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倒装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应对它感到陌生,更不应该把它当作一座不可逾越的山,从心底畏惧它、排斥它。我们只要以今说古,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也就不难掌握了。(三)与语境联系另外,在讲解句式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以概念讲概念,我们要

12、知道,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句式的运用、变化,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或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它根本上是为作者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讲解句式的时候,一定不能为句式而句式。如在分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时”,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这是个宾语前4置句,这里的“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确在朗读的时候,这里的“句读”“惑”要读重音,突出这里“ 不知 ”“不解”的对象,从而为后面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垫下基调,也突出了作者所谓的“师道”应该指的是跟随老师学习,以解决人生当中的一些疑惑,而非一些技巧技艺性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朗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时,也要重读

13、“利” ,重读“ 强 ”,以突出虽无外界好的条件,但凭借内心不懈的毅力,我们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而这,无疑比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更能在他们的内心掀起波澜,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句式的特点,又让学生体会了应该怎样朗读以体现作者的情感,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人文性,可谓一举多得。而我们很多的老师在教授倒装句式时,只是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非“传其道解其惑” ,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变得枯燥无味,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注意到这是一个什么什么句式,对其他的则视而不见。我们就像那个买椟还珠的郑人一样,只看到了那只椟的做工精细,装饰华美,而完全忽略了那颗

14、静静躺着,却又熠熠生辉的宝珠。这样,通过与名篇联系、与生活联系、与语境联系,以今说古,我们会发现,原来倒装离我们如此之近。对于文言倒装,我们也就化陌生为相识了。二、以古说今,化隔阂为亲切在解除了文言句式倒装句的陌生感之后,我们接下去还可引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的社会中,让学生以古说今.“用文言句式”说话,化隔阂为亲切,告诉学生文言句式我们也可以自如运用,它并不像我们开始想像的难以掌握。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我是如下处理的:(一)善反其道行之首先投影展示“猫在池边捉鱼。 ”这一现代文的常式句。就在学生莫名其妙,不明老师意图的时候,我请同学用文言文来表述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这下课堂马上活跃了起来

15、,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翻译” :猫捉鱼于池侧;猫捕鱼于池边这时,我把学生的译文记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注意除了用词的差异之外,译文和老师投影的句子还有何区别。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马上答出了现代文的是一句常式句,而文言文的是一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句。这样对于状语后置句有了一个生动的认识。这时,我又适时提出了, “如果我要表述的是小猫在池边捉鱼 呢?用文言文又应该怎样表述?”马上就有学生说了:“这还不简单吗?小猫捉鱼于池侧呗!”我并没否定这个答案,只是提醒学生再思考思考,看还有没有更富文言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这一内容。没多久,果然就有学生提出了“猫之稚者捉鱼于池侧”“猫之幼者捉鱼于池侧 ”等类似的答案

16、。这样,在师生进一步的互动之后,定语后置句的特点也就相应解决了。接下去,我又趁热打铁,说:“如果小猫在池边捉鱼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如果小猫爬到树上想去抓鱼,那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了,哪位同学来用文言文描述一下这件事情,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呢?”这时的学生可以说是完全被老师调动起来了,一个个都5尽力思考,跃跃欲试了,这样, “怪哉,猫之幼者欲捉鱼于木梢”如此富有文言气息的句子也就自然而然的从同学的口中冒出了。我又适时的提出,为何不表达为“猫之幼者欲捉鱼于木梢,怪哉”呢?学生马上就纷纷说语气不够强烈,不能表达值得奇怪的感受。我又请同学回忆一下,看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没有类似的句子,不久,就有学生说出了“甚矣,汝之不惠”。这样,主谓倒装句的句式特点以及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就在师生的互动探讨之下被形象地掌握了。接着,我又投影了同学课文中学过的几句倒装句,请同学判断,分别属于何种倒装句,不出所料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就判断了出来,再接着,我又投影了两篇课外的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