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6410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素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决策制定: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理论创新:(1)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内容见书)通过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中共十五大(1997年)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十五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全面推向21世纪。 主要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等。(具体内容见书)当前两大主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小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建立过程:提出: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

3、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发展: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3)意义: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式行政

4、手段配置市场配置市场体制的优势与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要求: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点:(1)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计划经济。(3)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

5、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它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 座座城,奇迹般聚

6、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 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词中的“春天”寓意什么?两段歌词分别指什么历史内容?导议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粮食问题1(2007海南历史2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 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

7、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答案】一次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二次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济大背景不同: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2008天津文综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

8、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1)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答案】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答案】共性: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导议二: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

9、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材料三: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口号。请回答:(1)材料一种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那些失误?【答案】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质;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

10、出了哪些努力?【答案】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导议三: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2008江苏历史)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

11、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答案】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表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共同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3)(2008重庆文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主要特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