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6401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大众传媒的发展。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主干知识梳理自查】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变化原因:(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

2、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2表现:衣、食、住、风俗(1)衣(服饰):特点: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

3、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变化: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2)食: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

4、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变化: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住: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代表:北京四合院、圆明园(4)风俗:短发易服、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

5、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

6、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二、大众传媒的发展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

7、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

8、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

9、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

10、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

11、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的联合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

12、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2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

13、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

14、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该片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 “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