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86400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考 纲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体系】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时间

2、: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3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经济路线: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答案提示: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

3、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

4、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次巨变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

5、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过渡 改革开放的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6、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2农村改革(1)经营方式: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过程: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农村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没

7、有改变所有制形式,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村委员会。(3)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概念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006年

8、后,都是自己的了,因为取消了农业税。】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合作探究: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措施: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

9、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案例分析】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和盖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分析: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发挥 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发展。3城市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城市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