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6357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古代治制度的成熟(教学素材包)1外戚干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中国历代朝不乏外戚参与朝的情况,但外戚干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亦会伴随后宫干情况。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

2、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

3、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论从史出据史料一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史料二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探究:(1)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教

4、你读史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事堂议决副署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提示诏令须由事堂议决的制度。史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事堂,一切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探究:(2)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教你读史史料三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提示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5、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效率。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令,门下省审核令,尚书省执行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程序划分,一切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令,未经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

6、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视角1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对点1(2017江西八校

7、高三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事堂,一切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令的草拟 D门下省负责令的审批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视角2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

8、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对点2(2017吉林高中毕业班调研)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中国古代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府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解析:选D。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

9、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故D项正确。提升点二单列视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孝廉”“贵戚书信相命”,由此可判断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提示制度:察举制。弊端:权贵干涉和控制人才选拔。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

10、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论从史出“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指中正官品评等级选拔人才。“安得不有陆沉”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弊端。史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探究:(2)据史料三中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

11、历史借鉴价值。教你读史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解读史料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注意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从而可概括出借鉴价值。提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

12、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视角1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对点1(2017长沙高三模拟)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A隋唐治仍有贵族治特点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解析:选A。从材料中“以科举出

13、身者而言,69%为士族” 说明士族贵族依然占据选官主体,故A 项正确;隋唐废除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以才学为标准的科举制,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隋唐科举出身者士族、小姓、寒门比例差距较大,说明在实际生活中科举制没有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错误。视角2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解题时可联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分析。对点2(2017合肥高三质检)钱穆指出,“总观国史,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府

14、,渐变而为士人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治制度逐渐形成解析:选C。分封制走向解体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B项错误;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C项正确;官僚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提升点三单列视点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史料一论从史出图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图秦实行郡县制,郡

15、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元实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四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史料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探究:(1)史料二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教你读史史料二中表明知府的权力较大;表明知府权力受通判制约,两段史料两层含义,因此归纳段(层)意在解读史料中作用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