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6348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重点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教学过程】导入: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背景1、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内因) 生产力低下 严重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 A、在农奴制下,俄国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B、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19C中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是处于手工工场

2、阶段 生产力 生产关系18011810:83、18111820:124、18211830:156、18311840:143、18511860:591 阶级矛盾激化:A、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B、要求变革的呼声俄国的农奴制什么叫农奴制?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确立:17C中(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发展:18C进一步加强俄国农奴制的发展彼得一世改革: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

3、“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 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与扩张 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他将很多人推上了断头台,甚至亲手执行他们的死刑。他严刑拷打逆乱的儿子,并且毫不留情地宣判了他的死刑。农奴制的存在对俄国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农奴制的危机-农奴生活贫困-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社会矛盾激化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使用机器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2.概况:A.俄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要求改革的呼声 a、“十二月党人起义” 时间:1825目的:废除农奴制,实行

4、立宪君主制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b、19C中期,出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作品:P98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赫尔岑(18121870年):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里,青年时代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从此投身于推翻农奴制度的革命宣传活动。他是由贵族革命家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过渡性人物,是俄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847年他被迫流亡西欧,1852年

5、移居伦敦。次年他在伦敦创办“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开始出版一种革命的杂志北极星,表示他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甫家庭里。早年在一所宗教学校上学,后来进了彼得堡大学。他非常憎恨沙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会的答案。大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接触到费尔巴哈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

6、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2、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至1856年 )-(外因)(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A.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B.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2)克里米亚战争经过及结果 经过;塞瓦斯托波乐要塞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和约巴黎和约(3)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俄VS英、法、土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4)克里米

7、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A.国际地位一落千丈B.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C.推动俄国六七十年代改革(改革的酝酿)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发起“大讨论”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

8、斗。”(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的酝酿1856年 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二一九法令” (“解放”法令)(1861年3月

9、3日)内容:-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赎买土地)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隶属调停吏管理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农民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2、农民可以赎买获得一块份地,另外的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土地农民要交付赎金,赎金往往比实际地价高出好几倍,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3

10、.进步与局限进步性:走向近代化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在经济领域的变化是工业化、全球化在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在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在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政治: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地位: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

11、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1、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2、改革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3、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三).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A.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农业发展B.促进工业发展C.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2.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2)民粹

12、主义的形成和主张(3)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4)1905年革命缓慢的政治改革司法改革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1、废除按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2、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影响:1、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2、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地方自治改革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影响:1、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2、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A.政治体制参照西方代议制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B.司法制度改革C.军事、教育改革D.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背景:(1)20C初,俄国再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1、19041905日俄战争的战败 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2、社会矛盾尖锐: A、工人:圣彼得堡工人游行 B、军兵:“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 C、1905,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目的: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内容: P102影响: 1、“斯托雷平奇迹” 2、“扶强抑弱”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