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6330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风俗”的表述,正确的是() “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俗”则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 A、B、C、D、2、下列关于齐鲁风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差极大,形成鲜明对比B、鲁人风俗矫揉造作C、齐人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D、鲁国的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3、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朝4、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主要是为了() A、机械模仿西方B、生活方式西欧化C、改变落后观念D、推进文明进程5、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在着火

2、之后,“傅(负责文化教育的人)至矣,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导致这一悲剧出现的罪魁祸首是() A、鲁宣公B、母C、封建礼教D、鲁国的陈规陋俗6、对“周礼尽在鲁矣”的正确理解是() A、鲁国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B、周礼源于鲁国的风俗C、周礼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鲁国的改革D、鲁国对周礼进行了发扬光大7、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A、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B、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C、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D、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8、秦始皇在“匡饬异俗”运动中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的

3、主要目的是() 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B、荡涤贵族势力C、打破原始血缘关系D、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9、孙中山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根本上是() A、反封建的表现B、反清的表现C、反对满洲习俗的表现D、民主共和的要求10、有关孙中山下令改称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B、民间以先生、君相称C、认为机关中职员是特殊阶级D、认为民国成立后,沿用旧称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朱载堉醒世词材料二“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

4、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王夫之黄书大正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12、移风易俗是在发扬传统风俗健康有益成分基础上革除陋习恶俗。 清兵入关“剃发令”和辛亥革命“剪辫子”有什么区别?“文革”中“破四旧”与改革开放树新风有什么本质不同?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

5、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答案】 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风俗的形成受到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的影响,与统治者的教化和民间

6、的传习息息相关,它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风俗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历史概念。2、【答案】 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鲁国的风俗体现了对周文化的保留,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说;齐国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齐鲁风俗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地域特征。3、【答案】 C【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周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常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历史知识。4、【答案】 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生活方式西欧化只是手段,目的是推进文明进程,

7、促进俄国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中学习西方生活方式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目的和手段的关系。5、【答案】 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鲁宣公的女儿被烧死是因为其死守妇礼,是受旧的风俗之害,而当时封建礼教还未形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鲁宣公的女儿寡居”这一陋习。6、【答案】 A【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周礼尽在鲁矣”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完整保留周文化的只有鲁国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周礼的影响。7、【答案】 A【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8、解析】【分析】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维系传统的滞后性,风俗的变迁需要时间和改革的勇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俗存在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由现象到实质。8、【答案】 A【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秦朝时封建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模式,“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即鼓励男耕女织,发展小农经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但是的阶段特征。9、【答案】 D【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移风易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是想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推动政治的民主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改革的目的,解题的

9、关键是结合其性质。10、【答案】 C【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孙中山认为官厅职员乃人民之公仆,不是特殊阶级,C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改革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查的内容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组织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论英雄钱是

10、好汉、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12、【答案】 清兵入关的“剃发令”是中国清代初期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可言,而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为改革社会风俗,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文革”中“破四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和破坏,改革开放树新风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应从这些活动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是创建公序良俗的角度去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题的关键是结合事件的性质分析。13、【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分析】其中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最后结合材料断定土地分配是按照人口。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作答时尽可能的简练、全面。第(3)题要抓住溯源二字,即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考查,结合背景再回答改革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均田制、民族融合等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