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86290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2 第一单元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C、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D、15英

2、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意,A、B、D三项都符合题意,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各自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而非等雨线。少数民族因需改善生产条件,获得粮食,经常南下侵略。故选C。2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D

3、项错误;秦代“驰道”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C项。3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答案】D【解析

4、】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可知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D正确。AC题干材料无法体现;B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故答案选D。4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土地得到开垦,而土地大量

5、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故A是正确的;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所能调动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抵御灾害的能力肯定是越来越大的,故B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农业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并不是“粗放式”经营,故错误;汉代董仲舒提倡的儒学非常重视“天人感应”,故错误。5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来源:学科网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墓葬品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材料表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开发江南密切相关。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经济中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6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B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

7、,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答案】C【解析】来源:学#科#网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史料。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为依据,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其得出的结论比较具有可信度,C正确。A、B涉及的均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7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

8、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表能够直接说明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8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 自然环境 B. 民族差异C. 生活方式 D. 需求差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

9、,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故A项正确。9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中历公历江南地区人口总数西汉元始二年2年2 507 188东汉永和五年140年6 294 801唐天宝元年742年10 579 726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14 580 885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35 987 111A.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影响甚微C.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D.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南方人口增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朱元璋时期玉

10、米还没有传入,此时新航路还未开辟。故选D项。10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战争比较频繁,社会不安定,故不符合材料,排除。所以答案选A。11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

11、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汉朝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来源:Z+xx+k.ComC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区域和省份,可推知汉朝时使用牛耕的地区范围广,故选B项。在材料中并未有明确的体现是否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是技术最先进或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等信息,故ACD三项说法片面,排除。12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

12、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B经济重心继续南移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即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所以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只能是“粮食生产的商品化”,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另外,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作物的扩种而非经济作物的扩种,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是开始于明清时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也不是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13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

13、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来源:学科网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答案选D。1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该朝代应为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地图中的人口分布看,长江流域和川蜀地区的人口密度有所提高,但是人口分布依然以黄河流域为主,说明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该是安史之乱造成了这种情况

14、,所以最早应该在唐朝才会出现这样的人口分布,故选择C。来源:Zxxk.Com15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反顾昨天,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 )A优越的地理环境 B稳定的小农经济C强大的中央集权 D繁荣的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小农经济才是华夏民族历史一脉相承,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只能是“稳定的小农经济”,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1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 5022. 90! 60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6! 4035. 802. 80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 8058. 406. 80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答案】B【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