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5740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垦利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3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 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孔师阙党孟席齐梁。”这反映出()A.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 B. 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C. 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D.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答案】C【解析】御制百家姓中以孔孟两姓作为开头,而不是以自己家族姓氏作为开头,表现出对孔子和孟子的绝对尊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康熙帝时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B选项不能从材料的出这样的结论;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2.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

2、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

3、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3.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主张属于()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上述四家的核心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孔

4、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目的,正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所以正确答案是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4. 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 此可见唐代()A. 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 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 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 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萌童入学,博爱众人等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儒家

5、的伦理规范,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故C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墓志铭中说到墓主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当时受到推崇,而选项中说志文夸大了墓主的品行毫无根据,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佛教思想的影响,故B错误;儒佛思想的融合是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5.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恪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A.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道思想开始合流C. 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用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

6、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说明了道教利用儒家思想恪守道德而成仙,反映了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道教在主动适应现实社会,故A项正确;儒道思想的合流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排除;元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的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排除。6.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7、的形成孟子思想7. 唐律疏议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先秦某一思想

8、“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这一思想应为()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该派别主张避世成为隐士,是道家思想,B项正确。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CD。9. 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孔庙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科举制也历经废而重置的过程。这说明()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不断冲突 B. 儒学统治地位的开始确立C. 汉族官僚集团已成为权力中心 D. 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答案】D【解析】孔庙是儒家地位的表征,孔庙的破坏体现了游牧文化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9、的汉文化之间的冲突,而重建则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并存融合,A项仅反映破坏未体现重建,A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确立与汉代,故B项错误;蒙元时代蒙古贵族掌握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孔庙与科举先废后立,源于儒家自身对于统治者的价值维护统治者统治,故D项正确。10.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民有善质,立王是天意又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感叹人性本善,选项B不符合题意,

10、排除;材料不涉及以礼入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 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 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答案】B【解析】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认为,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这就要求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11、,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点睛:对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2.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13. 唐末五代,对

12、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B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C项;“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D项。14. 著名学者陈来指出

13、,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A. 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B. 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C. 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 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答案】C【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知善知恶是良知”是王阳明心学观点,与和谐社会不符,故A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是王夫之提倡思考作用,与义务无关,故B错误;“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是朱熹理学思想,与群体和和个体无关,故D错误。15.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

14、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6.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

15、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学心学的不同的掌握程度。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故A项正确;BCD项是共同点。所以答案为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7.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