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5357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内容课题第3课 宋明理学修改与创新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教学准备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

2、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本课引言是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的。图片是一幅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照片。文字内容重点指出,南宋时的大儒朱熹与其主要论敌陆九渊800多年前在此的一场学术报告会,这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次盛会,由此引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学的新发展“理学”新体系的出现和形成。第一目“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教材阐释了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

3、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但中国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接着,教材重点叙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建议教学教师先请学生回答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然后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接着介绍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

4、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

5、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

6、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和入世的关系。(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建议教师在此前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和分析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和融汇的情况,重点放在唐朝儒学的发展这一内容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戴帝

7、王冠冕的孔子像,要求学生回答: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初一度尊道抑佛,佛道之争时有反复。这一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同时加紧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五经正义引用大量史料诠释典章制度、名器物色,又详于文字训诂,为后人研读经书提供了方便

8、。唐时,儒学的发展还表现在除了中国读书人研习儒学外,儒学还通过留学生扩大了在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第二目“宋朝的程朱理学”。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宋代理学的发展概况。建议先补充介绍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然后向学生说明什么是“理学”。这是学生比较难懂的历史名词和哲学名词,教师应按课文引言部分的要求,对学生加以解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宋代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打着“辩异端、辟邪说”的旗号,吸取佛道的思想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

9、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同时,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

10、”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关于二程及其理学思想,建议先简要介绍二程的生平,把教学重点放在二程的思想特点和地位上。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

11、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关于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议教师介绍朱熹的生平、思想特点、主要著述和历史地位,指导学生观察日本19世纪建造的孔庙照片,阅读课本历史纵横的文字介绍,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

12、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朱熹的哲学思想课文中介绍了两方面: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

13、,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第三目“王阳明的心学”。教材首先阐释了明朝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然后介绍了王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建议教师首先介绍“理学”发展为“心学”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

14、思想特点。在分析中,介绍“心学”“致良知”等哲学名词概念,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1)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

15、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建议在全课上完后宋明理学进行归纳总结。先请学生归纳,此问题可能有较大的难度,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宋明理学”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建议教师以引言部分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首先问学生有没有到庐山旅游过,到庐山有没有去寻访过白鹿洞书院?如果有学生去过,请他简略介绍一下他游览的感受。如果没有,老师可作如下介绍:(1)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

16、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荐贤才和提些建议。私人书院始于唐初的张九宗书院。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生,学校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开创了私人大学之风。南宋书院大兴,教风活泼,学风开放,名师荟萃。原多为民办,后经朝廷干预,遂成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为准备科举的场所。(2)白鹿洞书院。它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